分享

古桥传说——八仙桥的故事

 松绿茶 2019-07-16

在仁寿县汪洋镇西南方向两公里的山沟里,有一条水势汹涌的白沙河,河上架有一座七墩六孔的石桥,名叫八仙桥。八仙桥靠汪洋镇这边是汪洋镇的大忠村,桥的对面,是威远县两河镇的镇江村。靠汪洋一侧的石壁上有两件建筑特别惹人注目:一件是观音菩萨,一件是功德碑。在观音菩萨和功德碑的脚下,有两股指头大小甘洌清甜的山泉,日夜不停地流淌,有过路人等,就地取饮,也有汪洋镇上长年来人背、车载。在八仙桥的下游三十丈处,有另一座桥墩基础的遗迹。这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汪洋镇大勇社区原支部书记、大勇村村医生彭能俊两位老先生,向我讲起了八仙桥的故事。

化缘修桥垮两次

二百多年前,白沙河的两岸都由仁寿县管,那时河那边一千多人。当时的汪家场(现汪洋镇)是仁寿县的第二大场镇,很热闹。镇江村要到汪家场虽只五里路程,由于白沙河相隔,要转两个多小时才走得拢汪家场。地保魏伯仲是个很有头脑而且有一定文化的人,他通过反复思考,认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是解决那边村民的出行难问题,如何才能修得起桥呢?

靠民众,靠民众去发动民众,用民众之力来完成修桥的大事。他的家虽然住在靠汪家场的这一边,但他的心想到的却是住在那一边的民众,更想到洪水期间涉水过河淹死的那些人。魏伯仲思考一阵,写出了一篇“化缘修桥告民众书”,全文如下:

“我乃白沙河左岸人氏也!此白沙河平时宽只六丈,然水流滔滔,本地人士到汪家场买卖物资、会亲访友,本小半时辰之路,往往需一个半时辰矣!况在夏季洪水泛滥之时,水漫十丈有余也!多少年来,行人溺水而死者数十矣!我等村民里众,盼修一桥,如黑夜之中望星辰也!然我等村民,从湖广来此只数十年,虽昼夜辛劳,勤奋耕耘,只温饱而已矣!要筹修桥之资,实感艰难。我等村民召开会议,形成共识:遮颜化缘。古言道:修桥铺路,儿孙满屋!说的是出资修桥,功在当代,福在子孙!诸位君子,请解囊相助吧:一文半钱不嫌少,十串千钱不嫌多!凡出资者,在桥头立的功德碑上,将汝名镌刻,丰功伟绩,千秋万代,永垂不朽!”

那一年的冬天,魏伯仲召集当地民众开大会。凡当地民众,除家家户户要筹钱、粮若干外,都有外出化缘修桥的任务。先亲友、后民众,由近到远,钱粮都要,记住捐钱、粮者的姓名和功果数量以便以后刻碑。他的话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拥护。会上,公推公选出设计施工组和财务管理人员,要求设计施工组要恪尽职守,不负众望;要求财务管理组人员要对天发誓,不贪污功果中的一文钱、一颗粮。如有违者,愿遭天遣雷劈,挖目截指。

魏伯仲将自己起草的告民书抄写了若干份,凡是有外出化缘的人都拿一份,填上化缘人自己的名字,并千叮咛万嘱咐,出去化缘的人架子要放得下,嘴巴要甜,礼节要周到。给民众交代好以后,魏伯仲把设计施工组的头头赵海山老石匠和财物管理组头头李大才留下,专门开会研究具体方案。如桥址的选择,桥梁桥墩的大小,取石料的方案,一一商谈;对化缘功果的保管使用,都详细商定。

被推选为设计施工组工头的赵海山,本是本地一个有名石匠,他身高六尺,虎背熊腰,满脸络腮胡。除有一身好力气外,更有祖传的石工手艺。他得到众人拥戴的原因是他为人耿直,丁是丁,卯是卯。和徒弟们干活后,最后分工钱时,还剩一点尾数实在分不开时,他就拿去买火柴,数根头分给大家,得到“赵公道”的名份。众人选他当设计施工组的工头时,他公开表态:“我已是五十岁的人了,从事石工已三十多年,修建房屋、坟墓无数,寺庙也修过有几处,得到的也有不少称赞之声。但修桥还是第一次,本来不敢承担,希望另选高明。如果硬逼上阵,我只有倾其全力,但不敢保证就全行。”大家听赵师傅讲的实在,也找不到更好的师傅,大家都称赞他是最佳人选,只有他才能胜任。

被推选为财物组头目的李大才近五十岁,是乡间的一贤人,家中比较富裕。他本人饱读诗书,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众人推荐他,他开始坚辞,而后应允,并作了如前宣誓。他已规划好,化到的钱、粮就保管在他家的两间空屋,向乡上申请,派兵丁护卫,决不遗失一文钱一粒粮。

一个月后,赵海山的设计方案和预算拿出来了:他设计的是单梁六孔石桥。赵师傅的说明是,凭他的了解,选址在比较平坦的地方,水势相对平缓一些。正常年景,桥是安全的。他选的石材就在离桥基不到一里路的地方,况且取石材处高,桥墩、桥梁等石材可用泥槽滚木运载法运送。并提出,照此办法,修桥时间需要半年。只要钱、粮保证兑现,他能按时完成。

从李大才处传来的消息更是鼓舞人心。化缘的人们修桥心切,都想多化一些钱粮,把桥尽快尽好地修起来。有的去向有钱人下跪,有的去哭诉,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殷实人家,都舍得捐助。粗算起来,捐到的钱、粮和自身筹集的钱粮,远远超过了赵海山所预算的数字。这让魏伯仲倍感欣喜,在诸事俱备后,魏伯仲、赵海山、李大才请人择日开工。

建桥工地上十分闹热,以赵海山为首的石工们精神抖擞,信心百倍,他们唱的开山号子是:“提起大锤浑身劲,石王见我立分身。修筑石桥遂民愿,两岸民众喜盈盈。”

通过半年的努力,石桥终于修好了。哪知,第一年的第一场洪水,石桥就被冲垮了。桥墩、桥梁散落在下游几丈、几十丈不等的地方。一夜之间,赵海山仿佛苍老了十岁。

洪水消退后,赵海山作为设计施工的负责人,气得只有跺脚的份。这桥是多少人的爱心和血汗啊,一夜之间就毁了,他有何面目见父老乡亲?想到这里,他要一头扎进白沙河,想一死了之。

一双强有力的手拉住了他,他回头一看,原来是魏伯仲:“要不得,要不得,你死了谁来修第二次呢?再说,你没有修过桥的话是早就说明了的。想开些,我们研究研究如何改进的问题。”

得到魏伯仲的谅解,赵海山还是感到脸上无光。重新改变设计,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桥基眼,对桥墩加大加重。在那一个冬天,一座新桥又建了起来。人们都认为这一次肯定不会出拐了。

哪知道,第二年夏天的洪水特别大,从上游冲下来大量的农作物桔杆,把桥孔堵上,越堵越高,水的压力越来越大,轰隆一声,桥垮了。赵海山看到这个情景,连吐了几口鲜血,卧床不起。还是那个魏伯仲亲自到他家,请来医生,为他诊病。并反复安慰:“这纯属天灾,哪想到上游会有那么大的水呢?”

踩桥被拒桥又垮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调理,赵海山的身体慢慢得到恢复。魏伯仲问李大才化缘钱粮的开支情况,李大才搬出帐本,一一汇报,最后说:“由于管理得法,钱没乱花一文,粮没损失一粒,连老鼠都休想来吃到一颗粮。桥虽修了两次,剩下的钱粮再修一次,可能还会绰绰有余。”

魏伯仲这下心中有数了。他和赵海山商议道:“有了前两次的教训,这次再修时,我们把桥墩再加高,把桥梁加厚,就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了。”

他们又认真修改了设计方案,又出去请教有修桥经验的师傅们,大家都说:“这是最好的方案了,不可能再出什么事。”

重整旗鼓,继续苦战。赵海山第三次上阵,他在工地上全面把关,不放松每一个细节,下定决心修一座牢固的桥来回报乡亲,挽回前面丢失殆尽的面子。

工程如期开工。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工地上来了一群前来打工的叫化子。他们一个个虽说穿得破破烂烂的,但精神面貌、身体素质还不错。他们一数,共有八个,其中有一个女叫化子。叫化子们中一个领头的对赵海山说,他们前来干活路,只吃饭,不领工钱,晚上他们就住在岩洞里,帮助看守工地。赵海山听他们这样说,把情况向魏伯仲一讲,大家也就同意了。可人们对叫化子反正有看法,总是对他们有些提防,惹得叫化子中年龄最老的一个,一边干活一边唱着大家似懂非懂的歌。大意是:“人人都说仙家好,就是等级忘不了,尊卑贵贱特计较,何世何年能勾销?”

这些叫化子们在工地上只知埋头干活路,很少说话。几天之后,赵海山还发现一个怪现象,这些叫化子的力气都不小,偌大一块石头,只要有叫化子搭上手,轻轻就上去了,因此工程进展得很快,比预期提前两个月完成。

问题出在“踩桥”。这是不知何朝何代留下的习惯:凡是一座桥修成后,先封起来,要举行“踩桥”仪式,就是请地方长官、社会名流首先过桥,然后才允许民众过。这和现在通行的竣工剪彩仪式差不多。话说白沙河石桥第三次建成后,那八个叫化子提出要参加“踩桥”,其理由是,参与修桥出大力,参与踩桥是正理。以魏伯仲为首的修桥头认为,叫化子们确实很卖力,但已邀请知县等官员来“踩桥”,总不能让知县和叫化子一起“踩桥”吧,因此就拒绝了叫化子们的请求。

叫化子们遭拒后,愤愤不平,当着魏伯仲和众人的面说:“你们这样看重富贵贫贱是错误的,这桥是要垮的!”然后从桥的上游约三十丈的地方淌水而过,边过河还边咿咿呀呀地唱着歌谣:“别看叫化衣服破,努力修桥贡献多。可惜人间眼光低,桥垮人焦再折磨……”从此以后再也没见着这八个叫化子了。哪知,在叫化子撂下那话三天后的一个下午,也就是要进行踩桥仪式的头一天,在无风无浪的情况下,石桥莫名其妙的轰然垮下。

最后取名“八仙桥”

第三次垮桥,在当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们纷纷议论,诸如设计技术问题、天灾问题、化缘功果的使用问题,人们都感到没有问题。设计问题是在吸收前面两次垮桥的基础上进行加高加长加厚的,也绝无问题。说天灾,更无问题,垮桥时无风无浪,问题出在哪里?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魏伯仲和赵海山、李大才等组织者更是几天没合眼。他们回忆第三次建桥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最后都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那八个叫化子身上。八个叫化子从何而来,现在到哪里去了,他们干那么多活,出那么多力,为什么只提出吃饭哩?晚上守工地、住岩洞,不提一点要求。运桥墩、架桥梁时只要有他们一搭手就特别的轻松,那项工序就特别顺利呢?最后在踩桥问题上闹僵,愤愤而去时,留下的话现在想起是不是特别有意思:“你们这样看重富贵贫贱是错误的,这桥是要垮的!”这不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垮桥和叫化子有关吗?叫化子到底是什么人,能有那么大的力量把桥整垮呢?李大才想来想去,突然感到:“我们可能真的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八个叫化子虽然穿得破烂,长得怪异,但极像川剧中《八仙过海》中的那八个神仙啊!我记得八仙中七男一女,叫化子也是七男一女。七男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汉、张果老、吕洞宾、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女的就是何仙姑。他们都各有各的神力功夫,而八个叫化子在修桥工地都表现出各自不相同的特点,在修桥工匠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海山补充回忆说:“如有个年纪最大的叫化子喜欢边干活边唱歌,有个叫化子特别喜欢喝酒,我都买过酒请他喝。那个女叫化喜欢打扮,即使住在岩洞,也经常要采一些山花野草戴在头上。特别有个瘸子叫化子,拄一根铁拐杖,多大的石头,他用铁拐杖一撬,就撬动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来说去,八个叫化子就是八个神仙变的。本来是帮修桥的,发现人间尊卑观念如此强,就以垮桥来教训一下人间:皇帝叫化都是人,人生生而应平等。

魏伯仲听了这些议论,也感到很有道理:“那个边干活边唱歌的就是张果老,那个爱喝酒的就是吕洞宾,女的不用讲是何仙姑,瘸子叫化是铁拐李无疑……晚上山里还能听到吹得极好听的洞箫,当时还有人说:叫化子吹箫——穷乐!那个吹箫的就是蓝采和不得错!”大家越说越觉得叫化子是神仙变的。

大家统一的看法是:不错都已错了,改错也不迟。问题是现在如何办?大家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吸取教训,桥还要继续修!

李大才报告了功果钱粮的开支情况,还剩余钱粮若干,再修一次桥,问题不大。当他们研究修新桥的方案时,是选择新址,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

魏伯仲认为:“老址上已垮三次,俗话说好事不过三,另择新址!”新址又选哪里呢?大家议来议去不得要领。

“有了!”魏伯仲突然想起那一群叫化子因踩桥之事和自己闹翻后,一气之下,在上游三十丈处涉水而过,几乎没湿衣裤,这是不是暗示我们在那里修桥最安全?

“我们应该立即着手调查那个地方的情况,我还有两个建议:这一次是我做事不周,得罪了八仙,我知道观音菩萨和八仙关系好,我第一个建议在岩石上刻一尊观音菩萨,请观音菩萨出来协调我们和八仙的关系;第二个建议是下次决定踩桥代表时,方方面面的代表都要推选。”大家认为魏伯仲的话得很在理,同意就这么办。

他们以后在岩石上雕刻观音菩萨,修新桥的选址、筑基、架梁等一系列活都非常顺利。不到半年,一座全新的七墩六梁新石桥凌空飞架,横跨白沙河南北。此桥取什么名字?大家又议论起来。有的认为:很简单,白沙河上架的桥就叫白沙河大桥;有的认为白沙河大桥很俗气,但叫什么好呢?也想不出办法。最后由筹建组提出:整个修桥过程中,曾有八仙来帮助,选址也是八仙的提醒,八仙还给大家好好上了一课呢,应该命名“八仙桥”,请民众评议认定。不久信息反馈回来:完全赞同。

踩桥那一天,除了达官名流,最抢眼珠的是有一个叫化子。他义务为修桥工地守夜几个月不要任何报酬,工地上没丢任何财物,他是有功之臣。

就在踩桥仪式进行后的第二天晚上,魏伯仲得到一梦,观音菩萨对他说:“你克勤至廉,为民谋利,此风应扶,赐汝两孔泉水,你与民分享吧!”第二天一早,魏伯仲走到桥头寻找,果然在观音菩萨这边有两股泉水。他趴下身子用舌尖一沾,既甜又凉,沁心入脾,连忙向观音菩萨叩拜致谢。

魏伯仲十分兴奋地回到家中,将修桥有功的一干人员全请到家中,摆起家宴,向大家报告自己梦见观音赐泉,并被证实之事。众人听后啧啧称奇。酒酣耳热之时,魏伯仲随口吟出一首古风《八仙桥竣工之歌》,诗曰:

从前白沙水疯侵,而今修桥镇邪神。

桥修四遭始坚劲,屡经艰难终告成。

民众纷纷捐钱粮,神人积极公益情。

八仙曾来助修桥,八仙离去曾训人。

八仙桥址八仙选,修桥铺路人平等。

观音大士来显灵,驾云携来羊脂瓶。

垂杨柳儿洒三洒,两股清泉惠万民。

永记八仙筑桥功,永铭大士普度恩。

与宴代表一阵阵掌声,从内心十分钦佩这位修桥的组织指挥者,而且感动上苍送来甘泉。魏伯仲的这首古风诗,是对整个修桥过程的总结。

从功德碑上的落款日子,是乾隆丁亥年(公元1748年)。二百六十多年来,经过多少次洪水冲击,不知多少行人、骡马踩踏,八仙桥毫发无损,坚如磐石。它的故事给人们的启迪主要是两点:一是人不能分尊卑贵贱,上至高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要一视同仁;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人类不要怕失败,把失败作为垫脚石,不断进取,这样终会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