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术后窦道不愈案

 369蓝田书院 2019-07-16

术后窦道不愈案

谢小男△,张镇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210019)

患者,女,44岁,于2018年3月3日因“左臂骨折术后窦道不愈伴疼痛2月余”前来就诊。现病史:2017年10月19日因“左侧肱骨外上髁骨折、左侧肱骨内侧髁撕脱骨折、左侧桡骨头骨折”在南京市某医院行“左侧肱骨外上髁切开复位内固定+内侧副韧带重建术”。10月27日出院时石膏托固定左肘于屈曲位并悬吊制动,左肘部切口轻度疼痛,无红肿渗出,左手指、左腕运动、感觉正常。11月3日拆线,伤口愈合Ⅰ/乙,予两日换药1次,后伤口逐渐愈合。12月30日患者感觉伤口内持续性疼痛,于原手术医院门诊就诊,予剪除创口表面肉芽组织,发现窦道形成,予扩创处理,嘱隔日换药1次。2019年1月3日换药时发现一根白线,拽出。1月20日患者再次因肱骨内上髁上3 cm处疼痛就诊,局麻下再次扩大创口,未发现异物,内塞纱布引流,此后规律换药。2月9日再次因疼痛就诊,医生疑有慢性骨髓炎,建议患者行CT检查,患者拒绝。后虽一直规律换药,但伤口处仍疼痛,窦道难以愈合,遂于3月3日来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就诊。刻下症:伤口处疼痛难忍,夜寐难眠,面色萎黄,平素神疲倦怠,纳少,大便稍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既往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查体:左侧肱骨内侧髁上方见约3 cm×2 cm的窦道口,有少许渗液,脓汁稀,无异味(见图1a)。西医诊断:骨折术后窦道不愈合;中医诊断:窦道(气血两虚夹瘀证)。治法:益气养血,化瘀止痛,托里生肌。针灸取穴:窦道四周围刺,另取膈俞、肝俞、脾俞、胃俞。操作:患者取坐位,选取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窦道四周毫针斜向伤口方向刺入30~35 mm;膈俞、肝俞、脾俞、胃俞斜向脊柱方向刺入约30 mm,留针30 min。3月7日二诊继续上述治疗方案。3月10日三诊患者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窦道周围针刺疼痛明显。后又追问患者平素坐姿、睡姿,查体发现C7~T5段椎体侧弯明显,椎体左侧有明显压痛。故针灸取穴改为:C7~T5夹脊穴(左侧),配膈俞、肝俞、脾俞、胃俞。操作:患者取坐位,选取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夹脊穴直刺约30 mm,行提插捻转手法,针感向左侧手臂内侧放射为宜,患者诉伤口处似有暖流涌过。膈俞、肝俞、脾俞、胃俞针刺方法同前,配合红外线灯照射伤口处,留针30 min。此次治疗后患者当即感觉伤口处疼痛减轻。后

                                       术前                                  术后

图1  术后窦道不愈患者针刺治疗前后

继续予三诊针灸治疗方案,每周3次,仍配合规律换药。1周后疼痛完全消失,窦道口缩小为1 cm×1 cm。再行1周治疗后窦道已愈合良好(见图1b)。

按语:本案患者平素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加之骨折术后失血,致局部气血亏虚,气虚无以推动血行,导致局部血运迟缓,久则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血虚不能濡养四肢百骸,筋脉失养,则肌肉组织无以生,窦道日久不愈。膈俞为血会,针刺膈俞能够养血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肝主藏血,助心行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又脾主四肢,通过针刺肝俞、脾俞、胃俞增强脏腑功能,补血益气,濡养四肢,生肌敛疮。起初窦道四周围刺疗效不显著,后查体发现该患者C7~T5椎体侧弯,椎体左侧压痛明显。从现代医学来讲,左侧手臂内侧皮肤和肌肉功能由发自C8~T1的臂丛神经的分支,即左侧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左侧尺神经支配,而上肢血管由来自脊髓第1~5胸段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交感神经又借着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查体发现所得与神经支配相一致,因此可以考虑是C7~T5椎体位置改变,导致相应节段神经根病变,从而引起该神经通路上的神经功能受损,影响局部血供,使得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功能和自体修复功能降低。故取左侧C7~T5夹脊穴,刺激相应节段臂丛神经和交感神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神经支配区域手臂内侧的血供、皮肤肌肉的功能,从而加速窦道愈合。中医学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夹脊穴旁通督脉,故针刺夹脊穴亦可振奋阳气,温通经脉。诸穴合用,共奏益气养血、化瘀止痛、托里生肌之效。(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9年第七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