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本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谢晶日教授对本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诊学习,现将其治疗本病的验案一则阐述如下。 病案举例 患者葛某某,男,43岁,主因“大便秘结2年余,加重半个月。”于门诊就诊,一诊:面色萎黄,形体适中,大便秘结,胃脘胀满,嗳气,多因受凉,饮食不节发作,恶寒,神疲乏力,后背酸紧不适。舌质暗红,体胖,边齿,黄白腻苔,脉沉弦。谢师根据其临床症状,辨证为便秘-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健脾,行气通腹。以柴胡疏肝健脾,泻热通腑;厚朴行气通腑。砂仁行气和胃,以火麻仁润肠通便,代赭石降上逆之胃气。二诊时患者胃痛,故加元胡,活血化瘀止痛,加柿蒂降上逆之胃气。三诊时大便正常,故将大黄改为后下,续服10付,以求巩固疗效。 按:患者平素情志不舒,遂致肝气不畅,气机紊乱,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阳亏虚故出现面色萎黄,因受凉饮食不节发作,恶寒,神疲乏力;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秘结;胃失和降,故胃脘胀满,嗳气;气机郁滞,筋疏不利,故后背酸紧不适。舌质暗红,体胖,边齿,黄白腻苔,脉沉弦等症状皆属肝郁脾虚。谢师认为便秘其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为素体阳盛,胃肠积热,或情志失和,气机郁滞,或气血不足,下元亏损,或阳虚体弱,阴寒内生所导致。基本病机为腑气不通,运化无力。谢师临床治疗本病过程中强调应灵活应用通腑法,“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对于实证,患者正气不虚者,应用泻热通腑,行气通腑等方法;对于虚证者,采用润肠通腑、益气通腑等治法,临床获效显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