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三博士!这个农村家庭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应该从这点抓起...

 郑王静晓 2019-07-16

近年,“寒门难出贵子”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资源的倾斜、起跑线的不公让人们不禁怀疑:

难道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没有出路了吗?

河南商丘,孟文建一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孟文建是一名语文老师,母亲务农为生,条件有限,资源一般,夫妻俩依然把三个儿女培养成了博士。

  • 女儿孟李君,26岁,正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读环保材料专业博士;

  • 大儿子孟子飞,以过线80分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硕博连读;

  • 小儿子孟子岳,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硕博连读。

寒门三博士的事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孟文建一家也因为教子有方荣获2019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图片来源:商丘日报

在采访中,孟建文坦言,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尤其要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他带着孩子一起阅读,鼓励孩子思考、发问......

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习惯成自然,一旦形成,就不以时间和外界条件为转移,它会内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品格,贯穿一个人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坏习惯使人一事无成,好习惯却可以受益终身,学习方面尤其如此。

加利福尼亚大学专门做过一项调查,在分析了3521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后,研究人员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决定孩子成绩的关键并不是智商,而是学习习惯。

这也解释了很多家长的疑惑:

为什么孩子成绩忽高忽低、不稳定?

为什么平时做题都会,一到考试都不对?

孩子明明不笨,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与学校教育有关,更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培养孩子学习好习惯——

01

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认真阅读的习惯

新课改以后,阅读的比重加大,人们高呼“阅读为王”的时代来临,家长们也顺势而为,鼓励孩子多多读书。

豆豆妈也不愿意落后,每个周末,她都会要求儿子看一本课外书。

一学期过去,孩子翻过的书摆了厚厚一沓,语文成绩却没什么变化,豆豆妈向我吐槽:看书好像也并没有什么作用!

是这样吗?详细了解了豆豆读书的过程,我发现,不是读书没用,而是豆豆读书的习惯不对。

周末,妈妈说:“去看一会儿书吧~”

豆豆拿过一本《海底两万里》开始翻,半个小时以后,豆豆说:“妈妈,我看完了~”

妈妈说:“速度这么快?看进去了吗?”

豆豆“嗯嗯”直点头,然后高高兴兴玩去了。

这样囫囵吞枣下来,书看得再多,也达不到积累的效果,成绩自然也就提不上去。

●正确做法:

刚开始,家长可以和孩子读同一本书,读完以后,分享发现的精彩词句,交流自己的想法。

等孩子习惯阅读节奏后,可以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读完后,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提问:

  • 可以给妈妈讲一讲书里面都有哪些角色吗?

  • 发生了什么故事?

  • 你最喜欢谁?

  • 为什么喜欢这个角色?

在回答的过程中,孩子会对刚刚读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巩固,从而加深印象,还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家长也不要吝啬表扬,在孩子完成读书任务后,一定要及时夸奖:

“我们家豆豆真棒,能自己看完一本书,还给妈妈讲出来了,如果以后每天睡前再多看半小时,一定会更棒的!”

等孩子再大些,可以说:

“你的阅读量已经超过妈妈了,我也要向你看齐!”

这样一来,孩子在阅读中收获的除了知识,还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自然而然就爱上阅读了。

02

耐心引导,

培养孩子正面思考的习惯

检查作业的时候,有的妈妈一看孩子错误百出,瞬间不耐烦:

“你看看你,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出问题!说了多少次了,还错!好好想想怎么算!”

孩子在骂声中眉头紧锁,思考问题出在哪儿,还没理出个思路,妈妈又忍不住指点:

“这里!苹果是梨的2倍,要用乘法!正确答案是16。”

“笨死了!”

结果就是,家长既不去引导孩子思考,也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直接一步到位说出答案,自己是省事儿,但孩子依然不知道答案怎么来的,也懒得思考,因为错了就要被骂笨,还不如直接抄答案,久而久之,就养出来一个不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下是真的笨了!

● 正确做法:

发现孩子错误时,告诉他:

“妈妈发现你这里做错了,再看一下,能找出来吗?

如果孩子自己找出来错误,记得表扬他,同时教育孩子,下次一定要细心,不然考试丢分多可惜。

如果孩子没有检查出来,那么让他再做一遍,或者讲一下做题思路,看看问题出在哪:是知识点不懂?还是粗心马虎?然后再对症下药,一步一步引导。

总之就是要给孩子留出来思考的时间,引导他开动脑筋,而不是一边骂孩子笨一边直接告诉答案。

在纠错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头疼。而且,这种一步一通关的感觉,会给人自信和愉悦,从而使孩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 探索习惯

  • “妈妈,为什么蜗牛背上有个房子?”

  • “为什么下雨天路上都是蚯蚓?”

  • “为什么小鸭子会游泳?”

03

鼓励提问,

培养孩子积极探索的习惯

孩子的脑子里装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问题五花八门,有时候多到家长都招架不住

  • “妈妈,为什么蜗牛走哪儿都要背着房子?”

  • “为什么下雨花园里会有蚯蚓爬出来?”

  • “为什么小鸭子不怕水?”

有些孩子就是一本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小脑袋里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问得家长一个头两个大,干脆几几句话打发过去:

  • “去去去,妈妈忙着呢!”

  • “你问我,我去问谁?”“你问我,我问谁?”

  • “这都什么问题,有这功夫,不如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孩子的疑问得不到解释,还被嫌弃一番,内心感到超级没劲,慢慢也就失去了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 正确做法:

表扬孩子的好奇心,告诉他:

“你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很有想法,但是妈妈现在有点忙,宝贝先自己去查查资料,等我结束以后咱再一起研究好不好?”

可能等不到大人忙完,孩子已经有了答案,但他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鼓励和认可,会让这份好奇心继续保持下去,遇到问题积极钻研、寻求答案,这份精神会让他在之后的学习中无惧任何挑战、越走越远。

04

拒绝磨蹭,

培养孩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的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一会儿抠手指,一会儿上厕所,要么就是发呆,从放学回家拖到晚上十点,该睡觉了,作业还没写完。

家长头疼的不行,只好一边催促,一边陪孩子战斗。结果呢,孩子一点儿也不着急,反正有妈妈陪。

●正确做法:

严肃地告诉孩子:

“写作业是你的事情,不是妈妈的工作,我希望你下次写快点。现在,去睡觉吧。”

不要担心孩子作业没完成被老师责骂,那是应该的,是他作业拖延必须承担的后果。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规定时间内完成才不会被批评,放学以后,再不敢拖拖拉拉了,因为,挨批很没面子的!不如快快写完作业......

如果是第一次,可以在承认错误以后给孩子一个补写的机会,但仅此一次,要是再磨磨蹭蹭写不完,等着老师用行动教育你吧,妈妈我是不伺候了。

这样做,比围着孩子唠唠叨叨,“哎呀你写快点”、“这都几点了怎么还没写完”效果好上一万倍,慢慢孩子就养成了回家快点写作业的好习惯,效率提升,自律性进一步加强,更重要的是,省出来的时间,孩子可以用来娱乐、读书、弹琴等等,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作业以外的快乐。

● 考试习惯

谁都有考试不理想的时候,可能是一次发挥失常,也可能是知识点没掌握,背后的原因很多。

偏偏有些家长,只看到了表面上的成绩:

“怎么才考了这么一点儿分,太让我失望了!”

“你看看你同桌,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真的是,猪脑子!”

孩子本来就沮丧,再听家长这么一说,心里更难过了,他们会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成绩不好就没资格拥有,这种错误的观念,也许会导致孩子剑走偏锋,为了成绩不择手段(小抄作弊之类的),也可能让孩子自暴自弃:我果然是个笨蛋!再努力也没用了!

●正确做法:

先安慰孩子,让他摆正心态:

“妈妈知道你也很难过,但是没关系,一次成绩并不能说明问题!”

再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找出丢分的原因,鼓励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后,告诉孩子,不要把分数当做唯一,考不好就崩溃大哭,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数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查漏补缺、下次避免才是关键。

经过家长这么一疏导,孩子会从失败感中走出来,正视问题,主动寻找解决措施,这才是考试要达到的目的。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玩玩耍、看书、弹琴,做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找到作业之外的快乐。

05

摆正心态,

培养孩子考试后查漏补缺的习惯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是一次发挥失常,也可能是知识点没有掌握,回到家,家长一看分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教训:

“你看看你,这么点分,丢不丢人!

“怎么人家都能考100,你却考这几个分!真是,气死个人!笨死了!”

孩子本来就因为没考好沮丧,再被家长这么说一通,心里更难过了。

他会想,原来妈妈的爱是和成绩挂钩的,成绩不好就不爱我,那么,孩子可能会剑走偏锋,之后的考试中为了成绩不择手段,比如小抄之类的;也可能,干脆自暴自弃:反正我就是个笨蛋,再努力也学不好,就这样吧。任何一种展开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正确做法:

先安慰孩子,妈妈知道你也很难过,没关系,一次考试并不能说明什么。

等孩子情绪平缓以后,再引导孩子去分析试卷,找到丢分点,看看到底是哪儿出问题,思考下次如何避免。

经过家长这么一疏导,孩子很快从失败的情绪中走出来,摆正心态,客观地看待成绩,并从中吸取教训,查漏补缺,这才是考试要达到的目的。

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离不开孩子的坚持,更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引导,从细节做起,给孩子的行为浇水,终有一天,习惯内化成高贵的品格,孩子将一生受益。

今日互动话题: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更注重培养他哪方面的学习习惯?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编辑:木梓

标签:中考物理  家庭教育 

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高中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