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昆仑巍巍屹 昆仑魏巍屹,尔来与天齐?天路遥接彩云,尽头醉卧仙?五体投地伏拜,虔诚信仰心田,星球第三极。绝高唐古拉,平生罕企及。 解往事,溯根源,进藏地。余生实暂,倾尽成败问真理!知无边术无涯,迷无尽惑难穷,世事总憾遗。屋脊九千尺,万里走天梯。 一场无与伦比的、如瑰丽烟花般的绽放,点亮了漆黑的宇宙,那是一颗超新星的爆发。落幕的余烬里,蕴含着蓝色星球的原料。 初始的数十亿年里,没有记录,没有故事,更没有人能够见证它的精彩。 接下来的十亿年里,每一座山川,每一片海洋向我们诉说了板块的分分合合、远古生物的不断更替。一幕幕往事,述说着悲欢离合;亘古不变,但也未必永恒。 最近的亿年纪元里,欧亚板块碰撞隆升,特提斯洋消弭。发生在史前时代的这一切,也没有“人”能见证。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不过是地球上短暂微茫的一个片段,却也是地球上最具探索精神,最渴望参透自然法则的物种。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在全球陆地和海洋能量及物质交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为了揭开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地球内外动力学联系,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科院地环所科考分队先遣部队,现代剥蚀风化分队一行七人,自7月上中旬就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以及高原盐湖和热泉等揭开科学考察的序幕。 挣脱东亚季风区燥热夏天的牢笼,用尽全力呼吸着5000米青藏高原上七月份稀薄的空气,沿着青藏线,途径甘肃、宁夏和青海,历时三天我们终于踏进西藏。一路上,喷涌而出的防晒乳和涨得嘎吱作响的红景天胶囊板时刻在提醒我们:这里是高原! 初上高原,夜宿海拔约4533米的沱沱河、那曲,队员们的喘息声在寂静无眠的夜晚十分清晰;途径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每个人都像树懒一样,缓慢地挪动脚步。然而,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稍作休整之后,队员们就都充分适应了高原环境。此后,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上爬雪山、下冰河,动如脱兔,矫敏迅捷。高质量和高效率科考的工作也由此顺利展开。 雅鲁藏布江,在古代藏文中称央恰布藏布,意为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杰玛央宗冰川(配图,见文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河流全长3350 千米。在中国境内流域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横贯西藏南部,长约2000多千米;经南迦巴瓦峰拐弯后,向南流入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最终与恒河相汇,形成巨大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水系。雅鲁藏布江流域在喜马拉雅隆升处发源,是世界上科学家了解新生代地球内、外动力学的重要窗口,因而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这里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对其深入研究。比如,其水化学特征、化学风化过程,尤其是流域特征、变化及控制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开展和研究雅鲁藏布江全流域化学风化和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研究“第三极”河流和海洋水化学特征以及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是这次青藏科考的核心任务之一。 对雅鲁藏布江的科学考察和样品采集从它的上游(阿里自治区普兰县)开始,直到雅江下游墨脱县(国内段),系统采集沿河河水、河流沉积物、植被等样品。海拔跨度4000余米,东西距离约2000千米。从一个采样点到下一个采样点,日日夜夜行走在依雅鲁藏布江峡谷而建的青藏公路上。 蓝天白云朵朵开,像棉花糖,仿佛伸手就能摸到;冷风徐徐,雨露沾衣,风餐露宿,手持着样品袋和测量仪器,收集珍贵的样品;徒行戈壁,惊扰了花草和野生动物,寻找那幽谷汤泉,仿佛能听见亿年往事的回音。 青藏巍巍,重建行星风系,调集天下之水。江流天地外,哺育东亚智慧。 一眼万里,六月飘雪,山色有无中,改写地表反射率,调节蓝色星球的宜居性。 此生谁料,身在喜马拉雅山,心系科研。虽人生苦短数十个春秋,有幸在这刹那芳华,觅时空之钥,触碰亿年往事的繁华。 正所谓:氧气稀薄奈我何,高原近穹庐,实地观山河。世事苍茫成云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雨中取样(苟龙飞/图) 疯狂喷涌(苟龙飞/图) 苟龙飞,徐阳,刘纯瑶,金晨阳,金章东/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