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博士说园林|“壶中天地”——葫芦神话衍生的园林模式(下)

 浙派园林 2019-07-16

先秦园林那些事儿08

【园林谈】

3、“壶中天地”——葫芦神话衍生的园林模式(下)

(3)“壶中天地”的园林模式

壶中天地的传说影响极其深远,它成为理想境界的代称,并被运用到园林创作当中,尤其是私家园林的创作中。

园林从秦汉发展到南北朝之后,园林规模就有从宏大变为精小的趋势,私家园林从汉代的宏大变为这一时期的小型规模,意味着园林内容从粗放到精致的飞跃,造园的创作方法从单纯写实,发展为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过渡,包含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趣味影响浸润的结果。

到了唐朝中期以后,这种趋势更是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蔓延开来。造园者们力图在有限的“壶中天地”内,创造出深广的艺术空间和丰富的艺术变化,园子虽小,而各种景色具备:百步之内,溪丘泉沟,池堂厅岛,应有尽有。

▲ 苏州残粒园——壶中自有天地

在小小的空间中构建起完备的空间体系,力求小中见大。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士人心态的变化。

唐朝中期以后,“中隐”意识开始成为士大夫普遍追捧的心态,其中,白居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首先提出了“中隐”学说。

白居易所谓的“中隐”生活,是他精明算计、交替使用儒道释资源,以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具体来说,一是遵照儒家“入世”思想,做官领取俸禄,以维持较为宽裕的物质生活;二是以道家“知足”思想来保障既得利益,不贪心冒进;三是学道教炼药求仙,以乞求长寿;四是信奉佛教,但其实是投机行为,他前期所谓习禅读经、交僧游寺,只是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他晚年在求仙死心之后,转为信佛,希望自己死后能登极乐世界。

在世事的衰落和专制集权的残酷压迫下,白居易的中隐之道不失为两全其美的处世方法,既可以享受俸禄获得生存的保障,又能得到安全的境地,放纵情怀。在城里找个不近不远的地方,筑官邸,建园林。下朝回来,一头扎进这个世外桃源,或品茗,或饮酒,或咏诗,或会友,以此来消磨时光。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自春秋战国开始,一千多年里,中国文人无法解决的“做官”与“归隐”的矛盾,到白居易这里给出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式。也是从他开始,园林具有了实用的属性。因此,中隐之道在唐朝中后期蔚然成风。

园林主人们不仅将“壶中天地”作为园林空间原则,甚至将园林中的某些景点都以壶天来命名,以此来表明志向,表达一种出世的逍遥心态。如王世贞在自己的园中兴建了“壶公楼”;又如潘允端《豫园记》里说:入园处“竖一小坊,曰‘人境壶天’”;有些园林更以“小方壶”“小有天”等作为园景、园林名称。

今天的游人在北京北海琼岛的北坡,可以看到题额为“一壶天地”的亭子;在扬州个园可以见到园中主建筑抱山楼上悬挂的“壶天自春”匾额,楼下廊壁上镶嵌着刘凤浩的《个园记》,对这个“壶中”景色做了详细的描述:“……曲廊邃宇,周以虚栏,敞以层楼,叠石为小山,通泉以平池,绿梦袅烟而依回……以其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

(4)关于葫芦的其他传说

在中国的道教活动中,葫芦与仙丹相关,并成为道教仙人最常见的随身物品。

▲ 八仙之首——铁拐李

例如,“八仙”中的铁拐李与张果老、《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寿星膝前的仙童、治人眼疾的眼光圣母等,身边都有药葫芦或酒葫芦。

仙人是长生之人,葫芦中的仙药为长生不死之药,因此葫芦具有了驱病、长寿的意义。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道教建筑,甚至后来众多的寺庙、庵观、亭塔都常在屋脊或屋顶上放置瓷质或陶制的葫芦。

园林中门洞、花窗、铺地中的瓶状构图,要么直接是葫芦形,或由葫芦演化而来,亭子的宝顶也有不少为葫芦形,都有壶中仙境和上述多种吉祥涵义。

▲ 园林中的葫芦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