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201

 了用民 2019-07-16

公元504年北魏、南梁对峙图

NO.201

元禧恼羞成怒:姓于的,竟然敢不听我的话,真是自不量力,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然而他错了。

事实上,自不量力、需要撒泡尿照照的,是他元禧。

因为于烈早已下定决心,舍得一身剐,要把元禧拉下马!

当时元禧利用自己辅政大臣的身份,下令改任于烈为恒州(治所今山西大同)刺史。

但于烈却推说有病,拒不接受任命,同时让时任左中郎将、常在宫中值班的儿子于忠面谏皇帝元恪:诸王专权,意不可测,陛下应尽早将他们罢免,自揽权纲!

而北海王元详也对元禧的跋扈十分不满,暗中站在了皇帝的一边——他经常在元恪面前讲元禧的坏话,还说元勰太得人心,不能久在朝中。

在于烈、元详等人的支持下,元恪决定向元禧摊牌。

公元501年初,元恪下令召见元禧、元勰、元详三位亲王,于烈则率全副武装的羽林军在旁边护卫。

元恪一脸严肃地对三人说:我元恪愚昧不才,在这个位子上不知不觉已经到第三个年头了,这期间多亏了诸位叔父的尽心辅佐,你们辛苦了,现在我打算要亲自执掌朝政。请叔父们暂回府上等通知,我对你们会有合适的安排。

安排的结果是元禧被晋封为太保——这是个荣誉职务,没有任何实权;元勰免职回家;元详则出任录尚书事、大将军,成为唯一被留用的亲王。

对这样的任命,元详当然是满意的,而元勰早就想隐退,无心为官,也没有任何意见。

但元禧却极其不满,有人趁机挑唆,说皇帝可能会诛杀他。一怒之下,元禧决定铤而走险,起兵造反。

然而他毕竟只是个纨绔之辈,虽然平时口气很大,事到临头却一头冷汗,两目无神,三心二意,四肢发软,五内俱焚,六神无主,心里七上八下,走路九步十回头,犹豫了很久都作不了任何决断。

显然,指望这样的怂人能造反成功比指望韭菜能开出牡丹花还要不现实,元禧的部下纷纷失去了信心。

很快就有人告发了元禧的阴谋,元恪立即命于烈领兵前去捉拿,元禧闻讯仓皇出逃,但没跑多远就被抓获,随后被元恪赐死,几个儿子也都被从皇族除名。

元禧败死后,19岁的元恪终于得以大权独揽。

他觉得此次自己之所以能顺利亲政,于烈无疑是最大的功臣,因此他投桃报李,不仅加封于烈为车骑大将军,还特意纳于烈的侄女于氏为妃,不久又立为皇后。

不过,元恪最信任的却是他的亲舅舅高肇——高肇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从此一步登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一个普通的平民一下子成为了朝中首屈一指的重臣!

此时正是南齐末年,萧衍和萧宝卷争斗正酣,镇南将军元英、车骑将军源怀等人纷纷上表,建议趁机攻打南朝。

但刚夺回大权的元恪却觉得内部还不稳定,不愿大举出兵,白白丧失了大好机会。

然而在两年后,萧衍已经取代南齐建立梁朝,坐稳了皇位,元恪却又改变了主意,决定发兵南征。

促成他思想转变的,是两个刚投奔过来的南朝降人。

一个是南齐末代皇帝萧宝卷的六弟萧宝寅。

16岁的萧宝寅在逃出国境后,先是来到寿阳,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又被送到了北魏国都洛阳。

从此,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无论是遭人鄙视还是被人漠视,在北魏朝廷大殿外,每天都会看到一个身材如竹竿般瘦弱、目光却如刀剑般犀利的年轻人在那里大声请求:陛下,请您一定要帮臣萧宝寅报仇雪恨,您不答应,臣就不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