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游南京,是一次巧合。正好我考试结束,正遇女儿兴趣班还未开课,又正逢先生南京出差,于是,我们便踏上了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六朝古都。出发前,与女儿一起定制路线:中山陵—秦淮河—南大、南师大—总统府。所及景点不多,但皆是我们心所向之。中山陵、总统府,名景点,不可不去。秦淮河,于我而言则因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刻入青石板的字,至今清晰无比。记得当年读时,直恨没有一对翅膀,即刻飞入秦淮之地,真切触摸如是所表现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南大、南师大,则为女儿而行,期待女儿能沐百年名校之光辉,立学习之志向。 9日傍晚,我们到达南京鼓楼区。雨还在断断续续地下着,高楼、街道隐没在蒙蒙雨丝间,有些窄碍的道路及两旁枝丫挺拔的梧桐树也被这下不绝的江南雨给浸润着,湿湿溚溚,却又与南京的历史那么相衬。南京,就应该是这味道。 第二天的南京又给我别样的味道。雨停了,烟笼之景不见了,阳光灿烂地如金子,将一切都闪闪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尤其是沿街的梧桐树,舒展着魁梧壮实的枝干,宽大的叶子将道路编织得幽深清凉。身临其间,犹入森林,而在重重叠叠的叶间漏下的细碎日影却又活泼俏皮,似是在讲述着那段爱的故事。 34路公交车载着我们在这样的绿阴间欢跃,我们又在欢跃间期待中山陵的巍峨。只是,我们忽略了进中山陵景区需要提前预约,因此,在下马坊站一位工作人员的建议下,我们走神道,先游明孝陵。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的合葬陵墓,因马皇后氏谥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所以取名孝陵。我们走在松柏翠竹掩映的石径山道中,看古木巍巍,听松涛阵阵,迎凉风醉人,格外清爽宜人。通往明孝陵道路两旁的石马石人成了女儿最喜驻足之处。时而手扶其间,赞其形态逼真;时而立于其下,夸其气宇非凡;时而又倚其一隅,作神思凝想状。我们就这样,听着明孝陵语音讲解,一路走走停停,庄严肃穆感有之,重温历史感也有之。思绪也就在与人物、与历史的相遇相融间迷漫纷飞。过金水桥,便是一段缓坡而上的石砖路。游客也在此渐渐多了。走过广场,才是真正到了陵寝的主体建筑。“文武方门”是第一进,红墙、黄瓦、朱门,尽显宫庭气派。其中碑殿中“治隆唐宋”的碑文由康熙皇帝题写,意为明太祖的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和宋太祖。享殿小巧,在光影摇旖间,宁静清雅。殿内有朱元璋画像,导游解说:朱元璋其貌不扬,命画师画像,第一个太真实,被斩;第二个太美化,也被斩;最后的画师参考唐宋皇帝,画出他的神韵,才得以保住性命。过了享殿,即是第二进宫殿。依旧是红墙黄瓦,屋檐雕龙头,皇室气派。第三进—方城明楼。城高耸,楼碧煌,帝王气势不言而喻。穿过厚重的石拱门,就到达朱元璋的长眠之地。“此山明太祖之墓”的石刻字尤为醒目。沿石阶上明楼,回看这座墓山,树苍苍,意绵长,不禁感慨:泱泱皇恩长,苍苍钟山远。 在去中山陵的途中,我们又与美龄宫相遇,仅管没有走进它,但从记录片《美龄宫残梦》中,我们已睹它的风韵。航拍下的绿色“海洋之心”所书写的旷世之爱扑朔迷离,却又引人入胜。 近四点,我们赶到中山陵景区,这也是预约的时间点。若说明教陵景区是人迹寥寥,那么中山陵景区可称得上是人满为患了。但即使如此,中山陵依然坚持免门票,特别值得一赞。 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由著名建筑专家吕彦直设计。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从空中看,就像一座平卧在绿毯上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孙中山是广东人,为何去世后埋葬在南京?据《解码中山陵》中记录,孙先生对明孝陵主人朱元璋怀有很深的敬意,革命之初,他以朱元璋为榜样,承继了朱元璋“恢复中华”的民族精神。后来在半山寺的一次登高望远,孙中山看到南面的方山近在眼前,秦淮河犹如一知玉带逶迤环绕,加之阳光明媚,这样的紫金山美景令孙中山等人颇为感慨,孙中山表示,待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安置躯壳尔。去世前,孙中山留下遗言,亲口说出执意安葬南京的主要原因: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知历史,游中山陵墓,敬仰之情更深一筹。过博爱坊,行于墓道,松柏苍郁,无威武之风,却有亲切之感。再往前行,过“天下为公”牌坊,石阶增多,坡度加大。一抬眼,陵墓巍峨气势尽展。我们拾级而上,每上一步,庄重崇敬之感增之一步。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在每一段的最下级台阶仰望,平台被层级而上的台阶隐没,倍感雄伟。级级而上,平台也随即出现,一股豁然之感又由然而生。如此台阶与平台的几翻往复,我们终于登上陵墓最高处。此时,“民生、民权、民族”六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进入祭堂,孙先生的大理石坐像神态安详,双目凝视,栩栩如生。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我们默然安静,跟着人流走进墓室,孙先生身着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安放于此。孙先生如同生前安睡一样,神态平静,面容慈祥,令人肃然。 走出祭堂,面向前方,袭清凉夏风,南京城清晰可见,心境由然豁达。绿丛之间,错落屋宇点缀其中,如此祥和安定。女儿感言:有点明白中山陵为什么建在此处了。我们也坐在台阶阴凉处稍作休息。风凉树密,陵园气势如阵阵松涛动人心魄。对中山先生了解甚少,但先生的磊落胸襟,为国为民的伟大品格却深印心间。 拾级而下,出园门,再回望,背倚青嶂的中山陵再震心魂。亲临,才知中山陵为何而闻名海内外!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
|
来自: 昵称4510917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