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3日,兰州市平凉路小学南山路分校,一年级二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金老师及各位家长的陪同下来雁儿湾艺术区兰州市马俊剪纸艺术工作室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一名小小传承人】体验学习剪纸、书法。 由剪纸艺术家马俊先生带领参观了第十三届全国甘肃美术展雁儿湾展区作品,受邀参加的有甘肃省文学院签约作家,诗人,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理事,兰州读者时代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唐,书法唐默先生,凡尘安星腊老师,腊老师主持并介绍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授课老师。 在唐默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握住书法笔颤抖的书写,一个个活波可爱的孩子一下子安静下来进入状态,体验书法后由马俊老师指导剪纸,一幅幅剪纸蝴蝶在孩子们手里起舞,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剪纸和剪刀,被一把小剪刀一段条纹难住了,怎么也不好剪下去,其中一个孩子着急的流汗,马老师我很喜欢这个蝴蝶,教我如何握剪,如何走剪…… 反复多次的指导后,孩子们小手与剪刀有了情感,彼此开始配合,虽第一次剪纸比较毛糙不成型,但看着自己的作品,小家伙们乐开了花。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艺术不仅开启智力之门,更能让孩子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心灵沟通,与自己的智慧碰撞。也许一次研学,一次体验对他们的艺术之路没有太大作用。但撒下了艺术的种子,拥有一次与艺术对话的启蒙课。 中国剪纸艺术以其历史悠久、流传深远、技艺精湛、富有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而著称。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理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中国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生活故事、宗教信仰和习俗节假日,三个方面。它犹如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照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情感生活与生命意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诗句赞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十分贴切与深刻。2006年5月20日剪纸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中国剪纸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了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这使我们有必要对剪纸的文化意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每个时期的地域文化,都会产生它特有的艺术形象。 民族剪纸中的每一个纹样、每一种形象、每一幅构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就像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叶小舟,可能还负载和积淀着那些至今尚未被科学认知的充满原始神秘色彩的多元文化信息,值得探索与研究,更应该广泛传播与传承。 活动图集: 注明:凡平台打赏用于山区留守儿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