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境随心转625 2019-07-17

本文看点: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了,坏情绪或许就会随之而来,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周四

思维 💡

全文共4173字,阅读时间8分钟

🌿🎨🌏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一不小心”:一不小心打碎了碗,一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玩具……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狂风暴雨”:在成人眼中很小的事情,就足以让孩子绝望到崩溃。

孩子的世界,是一座脆弱的水晶城堡:家长和老师的一句批评,就可能让他沮丧得怀疑人生。

如何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五种思维方法和需要避开的三座陷阱。

实际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乎修仙练道,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成人也会时常走入死胡同。因此,文章中的方法不仅仅适合孩子,也适合大人。

01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界定问题

大人也好,孩子也好,面临问题束手无策时,可能并不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没能界定好问题。

举两个例子。

一个孩子被同伴抢走了玩具,或者在公园里看不见爸爸妈妈了,可能会嚎啕大哭。恐惧和无助瞬间吞没了他,他的哭声背后是心底绝望的呼喊:“天塌了!”

一个被生活蹂躏、承受着许多压力的中年人,终于放下了倔强,向好友倾诉他面临的问题——工作不开心、家庭气氛紧张、没钱、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简单来说,生活把他压垮了。

 “天塌了”、“被生活压垮了”听起来像是问题。不过这种问题过于复杂、过于含糊,以至于根本无法解决。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面临棘手的问题时,会释放出悲伤、恐惧、气愤、沮丧等等情绪。强烈的情绪容易让理智模糊,让思考瘫痪。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说不清问题是什么,只是哭喊或者抱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是陷入沉默,像酿酒一样酝酿情绪。

“天塌了”“被生活压垮了”都是情绪的宣泄,而不是问题。无法平复情绪,理智就不会上线,我们也就无法解决问题。

因此,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平复情绪。

如何平复情绪呢?一个好办法是“界定问题”

举个例子,孩子放学回来说:“老师不喜欢我,我不去上幼儿园了。”这并不是一个清晰的问题。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时间、什么情境下产生了“老师不喜欢他”的印象。或许是老师因为小错误批评了他,或许是老师心情不好,敏感的孩子捕捉到了,以为老师在针对自己,等等。

了解了来龙去脉之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重新清晰、准确地表述问题,例如“老师今天批评了同桌的欢欢,好凶,我有点害怕”,或者是“今天上午我在走廊上来回奔跑,老师觉得很危险,叫住了我,批评了我。”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做的是问问他:“你遇到了什么问题”“碰到了什么麻烦”让孩子认清问题本身,清晰地界定了问题,化解了情绪,就可以和孩子聊聊如何解决了。

02

解决问题的五种思维

让变量动起来

问题的原因往往不止一种。比如说,孩子晚上入睡困难,可能是睡前太兴奋、午休时间太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等。如何界定哪个原因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呢?

这就要用到一种思维方法——让变量动起来。

什么叫“让变量动起来”呢?

拿失眠来举个例子:如果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孩子都睡了三个小时午觉,晚上均失眠了;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午休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孩子失眠状况改善很多;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恢复了三小时午休,失眠状况加重了。

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午休时间过长导致了失眠。接下来,就可以通过长期缩减午休时间,来缓解失眠。如果孩子有的时候入睡仍然困难,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考察其它的变量,例如:睡前是否过于兴奋,是否缺乏运动等等。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可以表述如下:

如果要解决A,先要解决B;如果要解决B,先要解决C……

万事开头难,解决问题也一样。逆向思维能够把一个遥远的、困难的问题,转化成一个眼前可以做到的、简易的问题。让我们迈开第一步。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经常出现睡过了头,上学迟到了这样的问题,爸爸妈妈改怎么解决?

你可以尝试这样问问孩子:

七点半必须到学校,路上打车过去需要半小时分钟,你必须几点出门呢?孩子可能回答七点。

如果七点出门,是不是能立刻打到车呢?需不需要等待?孩子可能说,可能打到车也需要时间。

那你预估需要多长时间呢?孩子可能回答十分钟。

那么你几点就得准备好出门呢?孩子:六点五十。

那你准备几点起床洗漱吃早饭呢?孩子可能回答六点二十,也有可能说太早了我起不来。

那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孩子想想可能说:我在车上吃早饭吧。请爸爸妈妈帮我准备好。

这样通过问问题和推导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孩子在被尊重的状态下,自己得出得出的解决方案也会更愿意遵守。

子目标分析

子目标分析,简单来说就是:

把一个庞杂的任务A,拆解成A1、A2、A3等等子任务,逐个完成。

子目标分析能够将一个复杂的任务,变成许多个易于完成的小任务。和逆向思维一样,子目标分析能帮助孩子迈开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增加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举个小例子,一年读完多少本书,弹会多少首曲子,对孩子而言是个不小的任务。孩子从出生算起不过活了几年时间,一年对于他们过去的生命而言是个很长、很难感知的尺度。此时,不妨将年任务拆解成每季度、每月、每天的任务。

试错法

试错法是个土办法,可也是个好办法。

有些问题,是难以靠思考来推理出一个最佳解决方案的。或者有些问题,由于缺乏背景信息,只能在摸索、试错中找出规律。再或者,有些事情关乎经验而不是技巧,比如炒菜放多少盐,只能靠试错来积累经验。

2010年我高考时,数学试卷最后一题是道概率题,让很多数学尖子生遭遇了滑铁卢。

第一问求解X有多少种可能性,答案是24种。本来这一问不难,数一数,列举一遍,就能得到答案。不过,很多好学生把学过的概率公式全都套用了一遍,发现算不出来。他们甚至列举出了24种,可是觉得列举不是个“正规”方法,不相信高考压轴题会考察列举,就没往卷子上写。

谁说列举不是办法?

我们常常强调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笨拙。

上次我外甥来我家玩,他的一个玻璃球滚到了沙发底下,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孩子,但是我想到了启发孩子不应该直接帮他解决问题,这也是锻炼他能力的好机会。

所以我假装苦恼地问他,怎么办呢?他说用筷子把球弄出来,我看了一下,感觉筷子可能短了,不过还是给了他一根筷子让他去尝试。他没弄出来,后来又尝试了衣架还是不行。最后他抬了一下沙发,感觉很轻,然后跟我说:要不我们一起把沙发抬开吧。最后他终于靠自己想的办法把球弄出来了,特别高兴。

当孩子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时,不要急于打压和纠正,尽可能的肯定和支持他的想法,鼓励他实践,孩子也许失败,也许成功,不论如何,父母保持乐观的心态,认可孩子的努力,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和积累经验。

发散性思维

解决问题是种艺术。艺术没有标准答案,问题也不止一种解决方案。

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从问题出发,头脑风暴,想出许多种解决办法。这种思维就是发散性思维。

头脑风暴时,分情况讨论有利于找到容易被忽略的方法。

例如,排队时有同学插队。我们可以选择不解决,忽略它;也可以选择一个人解决,例如劝阻插队的人;还可以选择引入他人共同解决,例如让老师介入,或者发动同学们一起劝阻插队者。

从这么多的方案中,家长可以带孩子分析利弊,选择出最合时宜,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03

解决问题的三个拦路虎

刚才介绍了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些都是非常朴素的道理,不难理解,难就难在能否践行它们。

在践行这些方法时,有三个思维障碍阻碍了我们。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完美的诱惑

追求完美,是聪明人容易做的傻事。

追求完美的人相信存在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而实际上,完美的方案并不存在。

这是因为,一个问题往往由ABCDE……多个因素造成的。我们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因素,尤其那些对事件影响只有1%、0.1%的因素。解决问题,实际上是缓解问题,抓住并改变最主要的因素,忽略次要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抓大放小。

如果执意寻找完美的解决方案,就会无数次推倒重来,消耗很多时间,错过后面的机会。而比完美更重要的是时间。如果人可以永生,有无尽的生命,当然可以追求完美。

通常,追求完美的根源是害怕方案不会被他人接受,自己被他人嘲笑、鄙视。然而,完美往往不是他人的期待,而是自己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想象。

实际上,完美不会让身边人振奋,反倒会给他们造成痛苦。因为大概不会有人愿意为了他人追求完美,浪费自己的生命。

学会取舍,认清完美的谎言,这是从小就要学习的事。

天才的神话

不一定非得是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才擅长解决问题。

每一个成功的小餐馆背后都站着一个善于处理问题的老板娘。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创造力,而创造力与智力仅有微弱的关系。换句话说,智商高的人也有可能解决不了简单的问题。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这种问题当然需要科学家来回答。可是,大多数问题并不会涉及到艰深的知识,而是需要那些朴素的常识。而常识并不一定需要念书、上大学才能获得。

简而言之,一般情况下,解决不好问题,并不是智力的问题。

模式的束缚

我们生活在方法论泛滥的时代。不按章法解决问题,大概会让人恐慌。

然而,解决问题不是个服从别人的、机械的活动,而是一种艺术。

这是因为,人生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大概都是崭新的问题,没有标准解法。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创造力。

因此,虽然今天我介绍了很多种思维方法,却不想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印象——按照这几种方法一步步操作,才能解决问题。方法论不是操作指南、说明书。

在应试教育中,孩子会学到各种解题的技巧。比如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可能分为十几种题型,每一种题型都有特殊的方法和公式。

确实,这些方法很巧妙,也貌似很有用,让人忍不住想工整地记在本子上,甚至背下来。不过,追求解题技巧也容易让学生误以为,解题就是死板地套用公式。遇到全新的情况,不知道套什么公式,就傻了眼。

套公式的时候,人的脑子是不怎么转的。我们让大脑停工,交由公式奴役。机械地使用方法论,容易跌落思维僵化的陷阱。

对方法论还容易有第二个误解,就是高看它。

有些方法论吹得天花乱坠,表述也很复杂,可是背后都是最最朴素的常识和道理。

什么叫试错法?“笨人有笨办法”,这就是试错法。

什么叫子目标分析法?“别一口吃个胖子”,这就是子目标分析法。

什么叫逆向思维?“先捡眼前能做的做”,这就是逆向思维。

你看,高大上的方法论和朴素的常识是共通的。

而常识、道德准则是如何工作的呢?它们潜藏在我们心底,默默地告诉我们哪条路值得一试,哪条路不靠谱,哪条路不道德;默默地告诉我们该前行,还是该观望。

方法论内化到我们的头脑里,变成准确的直觉、清晰的头脑、正直的品行、恰当的分寸、坚定的信念,变成智慧,这才是我们教给孩子思维方法的目的。

互动话题

在孩子成长或者自己的生活领域里,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棘手”的问题?你最终是怎么解决的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