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王小波长篇小说《万寿寺》:用诗意与想象构筑的文学迷宫

 读书自救计划 2019-07-17

挺喜欢王小波写的杂文的,但他的小说就一直没有读的欲望。

最近终于提起了兴致,便在Kindle上下载了王小波的几部小说作品。第一次读王小波的长篇小说,浮生君选了这部《万寿寺》。

这本小说只有不到300页,但浮生君却断断续续读了一个礼拜。

老实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进去的书,浮生君整整煎熬了3天,才终于读出了一些趣味来。而且如今虽然读完了,但却仍然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因此,浮生君不能说自己真的读懂了这本小说。只能说出自己的个人观点,那就是:

王小波在长篇小说《万寿寺》中,用诗意与想象构筑出一个迷宫一样的文学世界,徜徉在这个另类的文学迷宫中,不但可以体验到文字与想象力之美,也能引起心灵的震颤,发人深省。

具体而言,浮生君将阅读小说《万寿寺》后的一些心得感悟分享如下。

1、 小说《万寿寺》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万寿寺》讲述了一个非常规的故事。简单概括就是:

故事主人公“我”因车祸而失忆了,出院的时候凭借一张没有名字的工作证,找到了之前工作的单位万寿寺,并由此展开了一段找回自己记忆的生活。

在找回记忆的过程中,“我”一边沉浸在不断改写、续写之前自己撰写的、以晚唐薛嵩和红线为人物主角的小说世界里,一边根据现实生活发现的蛛丝马迹努力唤起自己的记忆。

最后,经过一周的“努力”,“我”不但写完了关于薛嵩和红线的小说,也完全找回了自己的记忆。但“我”不仅不高兴,还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我”意识到自己丧失了“诗意的世界”,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2、 小说《万寿寺》如何用诗意与想象构筑出一个文学迷宫

小说《万寿寺》不是用常规的线性叙事的手法写作而成的。王小波开创性地使用了回环往复的叙事结构,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地自如切换,也让小说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不断推倒重来。

因此,浮生君读《万寿寺》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发现这是一本不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小说。或者说,《万寿寺》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零散的,像一本诗集一样,每个篇章犹如一首诗,只截取一些必不可少的片段和情感来呈现。

它又像是同一群人处在不同的时空中发生的迥然不同的故事碎片。而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又不使人觉得枯燥乏味的材料,就是王小波的诗性情怀与脑洞大开的想象力。

王小波在《万寿寺》中说:

故事就是故事,不该有寓意。

这是他一贯的主张。他认为,小说不是用来说教的,而且小说一定要有意思。

因此他让薛嵩与红线的故事不断地重头开始(一共有22次之多),让薛嵩时而是懦弱无能的少年,时而是聪明能干的能工巧匠;让红线时而是逆来顺受的苗族少女,时而是叛逆火爆的异域女郎;让他们和其他人物的故事走向不断发生变化。

通过这种复杂的叙事手法,王小波将内心深处的充沛诗意与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为读者建造了一座迂回迷离的文学迷宫。

3、 小说《万寿寺》想揭示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 揭示每个人的生活总是不可避免走向庸俗的必然性

在小说中,一开始,“我”非常积极努力、绞尽脑汁地想把自己的记忆找回来。但随着记忆的逐渐恢复,“我”却开始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抗拒心理,厌恶真实记忆中和现实生活中的那个自己,而更乐意沉浸在虚构的有薛嵩和红线生活的晚唐世界。

这是因为,“我”逐渐意识到:

所谓真实,就是这样令人无可奈何的庸俗。

在现实世界中,“我”只是一个因为不愿向世俗妥协、不愿放弃独立人格,而人到中年仍然一事无成的“Loser”;而那个曾让“我”想入非非,一直给予“我”关爱的白衣女人,只是一个普通的、曾经脸上长过粉刺的中年妻子。

为了逃避这种庸常的现实生活,“我”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假装自己失忆。因为“我”认为:

 一个人失去记忆,就是变成了另一个人。

而且,由于“我”实在太想变成另一个人了,所以最后就连自己也相信自己是真的失忆了。

但每次成功骗过自己,真的“失忆”后,“我”又会主动地从许多生活线索中找回自己的记忆。

经过这样无数次从“失忆”到“恢复记忆”的循环后,“我”终于明白到一种悲哀的必然性,那就是:每个人的生活总是不可避免会走向庸俗。

  • 对扼杀自由与诗意人生的现实的批判,对独立思考与个性自由的生活的坚守

在小说中,王小波借主人公“我”的视角,通过讨论自由派和学院派的问题,批判了扼杀人们追求自由与诗意人生的社会现实。

什么是学院派?王小波通过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

在我看来,整个历史可以浓缩成一个场景:一位贤者坐在君王面前,君王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控制天下苍生?这位智者、夫子,或者叫做傻逼,为了炫耀他的聪明,就答道:有的。这就是控制大家的意志。说他是智者,是因为他确实有这种鬼聪明。说他是傻逼,是因为他忘记了自己也是天下苍生的一分子,自己害起自己来了。从那一天开始,不仅天下苍生尽被控制,连智慧也被控制。有意志的智慧坚挺着,既有用,又有趣,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快感;没有意志的智慧软塌塌的,除了充当历史的脐带,别无用场了……所谓学院派,就是被历史的脐带缠住的流派……

那什么是自由派呢?王小波则通过故事主人公“我”的一段经历来引出答案。

在小说中,现实世界里,万寿寺的化粪池堵了,导致粪水倒流出来,“我”难以忍受这个状况,老是想动手去疏通它,甚至为此不惜辞掉好不容易评上的“助理研究员”的职称;但万寿寺里的其他人,包括“我”的妻子在内,不但不动手、只是默默忍受恶臭,还千方百计阻止“我”付诸行动。

所以,无可奈何之下,自认为是自由派的“我”只能发出一声感叹:

所谓自由派,就是不能忍受现状的人,学院派则相反。

由此可知,所谓学院派的人,就是那些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思想懒惰,随波逐流的人;而所谓自由派,则是那些热爱自由,坚持独立人格,思想活跃,总是试图改变生活的人。

王小波厌恶学院派的人,但他又清楚知道,这个世上绝大多数都属于这一类人。

他自认为是自由派,崇尚个性自由,坚持独立思考,喜欢过一种诗意又有趣味的生活。但像他一样活得有意思的人总是凤毛麟角。

虽如此,他仍然选择坚守自我。

正如小说结尾,“我”虽然明白到“每个人的生活总是不可避免会走向庸俗”这个必然的结局,但“我”又是不甘心的,“我”的内心仍然坚定地认为: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王小波借小说主人公“我”之口,强烈安利了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暗店街》,勾起了浮生君对莫迪亚诺和《暗店街》的好奇。因此读完《万寿寺》后,我第一时间登录豆瓣,把小说《暗店街》勾选为“想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