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尼的困境——坐拥准大国潜质,却始终发展不起来

 百科知识博览 2019-07-17

在我国的南部有这么一个国家,单从数据上看,它有着世界排名第四、多达2.62亿的人口;约19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世界第15位;海洋领土面积更是令人艳羡,多达316万平方千米:相比于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也不逞多让;它还是全国GDP超万亿美元国家。它就是印度尼西亚,我们简称印尼。

印尼的困境——坐拥准大国潜质,却始终发展不起来

从表面数据上看:印尼有着无比丰厚的基础,再加上巨大的马六甲海峡区位优势,印尼即使无法媲美中美俄等大国,但相较于印度、巴西等国,应该还是能平起平坐的。

但在现实世界,我们都知道印尼的国际地位完全不符合它的表面数据:首先在经济上,虽然印尼早在2014年GDP总量就已超过万亿规模,位居全球第16位,但是人均只有不到4000美元,根本算不上经济强国。

其次在政治地位上更是惨淡。在国际政治舞台自然是比不过中美俄等大国,连印度、巴西的关注度也比它高;即使在东盟国家内部,印尼也存着体量优势,在东盟内部嗓门大点而已,根本无法对其他东盟国家产生决定性影响,更别说掌控全局。

印尼明显有着准一流的底子,为什么只能在成为二流国家,没法跻身一流国家?我们可以从它自身内部地缘结构看出问题所在。

首先我们知道印尼位于南亚地区,并且是世界上最多群岛组成的国家,全境由超过17000座岛屿组成,有着“千岛之国”的称号。

在海洋文明时代,印尼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那就是根本不必为了海岸线和港口发愁,优良的港口数不胜数,这是海洋贸易最为重要的条件;同时多岛屿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地缘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

由于岛屿众多,加上海洋的隔离,我们可以知道各个岛屿之间的交通交流必定不如陆上交通方便快捷,彼此间联系比较困难,反应到经济层面,则是各板块自成一体,很难形成相互间的交流融合,整合难度非常之大。

当然,群岛国家并不止印尼一个,其中的代表还有英国和日本,但是他们的整合却很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英国虽然同号称群岛国家,但大不列颠主岛面积已经超过了全国面积的8成以上;日本本土虽分为北海道、四国、本州、九州、四大岛屿,但彼此间的海峡都十分狭窄。即便是早在农耕时期,其地缘阻断效应也十分有限;到工业时代时期,原本微弱的阻碍基本可以消除,随便一座跨海桥梁,便可以打破原本的阻隔。

但印尼情况却比较复杂。印尼国家结构呈带状散布,从东到西有着长达5000余公里的直线距离;其中五大主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之间,只有位于东部地区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比较狭窄,其余诸岛之间都广泛分散于海上,相互间距离甚远,长达数百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

海上距离过于疏远,严重限制了各主岛之间的交流往来,仅凭修建跨海大桥,用公路和铁路方式连通各岛不大现实;回到更为早期的农耕社会,各岛之间几乎是各自为政。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也只能是依靠飞机和轮船的方式交流往来。

航空虽则快捷,但缺点是需要高昂的费用,为了保障成本只能运输高价值货物;海运虽然低廉但时效较慢,且货物的装卸程序复杂,只能是适用于大批量货物运输,小批量运输反而会提高成本,所以海运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交通运输方式的先天局限性,制约着印尼不大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出一个集中式经济圈。

而长条状分布的国土,极大的制约了其经济实力的建设。对比于同等面积大小的块状国土,印尼带状国土外围区域与中部核心地区彼此相距甚远,即便是有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线的支撑,由爪哇运向苏门答腊西北部区域的货物是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的,由此拉高了运输成本,造成各边缘地区彼此间沟通极为不便。至于其他主岛,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受限极大。

地缘上的支离破碎还不只是印尼先天劣势,印尼陆地的地缘结构也同样。翻开印尼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核心主岛爪哇地势还相较平坦,其他四岛完全是山林密布,其中以巴布亚岛为最,几乎全是热带雨林。

印尼的困境——坐拥准大国潜质,却始终发展不起来

从综合数据上看,还有一个数据更能有效的反应出印尼的现实情况:印尼有着令人羡慕的65%的森林覆盖率,这对大陆国家来说想都不敢想。从侧面足以看出其多山的地貌特征,也正是因为崎岖的山地环境,才能有效的保护了印尼的原始森林覆盖率。

工农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需要大面积的的低地平原,山地环境会阻碍厂房、公路的建设。我们前面说过印尼虽然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但平原地区占比较少,多为山地雨林。而就是极为稀少的平原,还零星分布于多达千数的岛屿之上,并没有集中在一起。

现代工业所采用的建设方式基本都是产业集中化,这既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土地成本;还可以提高工业交流、降低材料成本;第三方便交通运输线路的规划建设,降低后期运输成本;产业集中化的优势还不止于此。这种特征决定了,印尼工业具备先天不足。印尼那些零星分布的小平原,根本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建设,就更不可能形成产业链。而唯一较大面积的爪哇岛平原,它的面积也仅仅只有13万平方公里,如此狭小的面积,想肯定是满足不了印尼的工业化建设需求的,更无法帮助印尼步入工业现代化。

除此之外,印尼的气候也极大的影响着工业水平的发展。印尼分布于赤道南北两侧,终年处于赤道低压环境,造成了境内大部分区域都是热带雨林气候。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一方面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国家的工业发展。

闷热的气候条件,同时也极大降低人体工作效率,无论是在农耕时代还是在后工业时代都受到极大限制,未能形成文明规模,其原因便在于此。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风扇及空调逐步进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印尼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得以改善。

不过改善的对象依然主要集中于脑力和轻工业劳动者,这部分毕竟只是少数。例如新加坡,它的人口只有百万,这样的小国家或许能做到全国工作环境冷气化;但印尼拥有2.62亿人口,已经是超级人口大国,所以印尼和新加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无论印尼如何改善国民环境,必定会有巨量的体力劳动面临严酷的工作条件。

室外的体力劳动,高温避无可避。而室内体力劳动,也只有少部分的大工厂有条件提供冷气环境,即使是这样,空调的长时间使用,会使用电成本大幅增加;而散落分布的其他中小型工厂,根本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用电成本,我们要知道,印尼的电力资源那是极为匮乏的。

而长时间的雨季也极大地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印尼每年都有长达三个月之久的雨季,或许更久。如此长的雨季严重影响到了货物的运输,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室外工作的开展,连最为简单的工人上下班都会受到影响。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都会加大工业生产成本,最终体现在工业品的价格上,工业产品因为价格过高销量惨淡,最终成为阻碍印尼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糟糕的地缘结构,以及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成了印尼地缘经济实力的拦路虎、绊脚石,别看印尼拥有大国的基本要素,也只能是徘徊在三流经济国家之列。

散碎的地缘结构,使得各板块的经济比较单一,没法统筹规划;而在政治层面,则是存在随时分崩离析的可能。

早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至上个世纪50年代,印尼都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国家,后期才完成了国家统一。

印尼的困境——坐拥准大国潜质,却始终发展不起来

随着世界工业化发展,加深了各独立地缘板块之间的交流,印度尼西亚这个群岛国家,依靠工业支撑有了整合的可能。

但是,工业文明的发展,总会需要时间和过程,工业文明终究也有限度。就现在而言,依靠工业的力量虽然能够将各群岛整合,但凭现在的工业条件根本不能彻底消除各主岛之间的地缘隔离,毕竟印尼不比中国。所以,印尼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各自的板块势力,有了各自板块势力之后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政治斗争,极大地加重了政治内耗。一旦某天国家经济崩溃,或者有他国势力介入,极有可能使原本的区域矛盾彻底爆发,进而导致国家分裂。

而在军事上,独特的地缘板块结构,使得印尼板块之间矛盾冲突极为明显,存在内战的先天可能性;同时还代表着,一旦有外来势力侵入印尼,分散的地缘势力很难聚集合力,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印尼的国家形式的确极为复杂,虽然拥有庞大的体量,但松散的内部地缘结构,使得印尼庞大身躯的含金量严重不足。印尼一直致力于成为真正的区域性大国,的却是任重而道远。

不过,近年来,在强人总统佐科带领下,印尼经济却出现了一阵加速迹象。

这个佐科是什么来路?他为什么能让积弊重重的印尼焕发生机?佐科领导下的印尼,到底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