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庶推荐诸葛亮时,出现过一个疑问,至今依然没有答案

 沈忱灿烂海滩 2020-09-17

演义品读——三国曾被演义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闪即逝的人物。关于他的描述和故事不多,但是极具特色。虽然寥寥数笔,但是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已经展现无余。除了徐庶的出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之外,最后离开刘备的情节的非常耐人寻味。这段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谋士程昱伪造徐母的笔迹写信给徐庶,让徐庶离开刘备归顺曹操。徐庶与刘备挥泪而别,却又中途折返,将刘备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徐庶告诉刘备:“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此后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精彩篇章。

这个故事,便是著名的“徐元直走马荐诸葛”了。清人毛宗岗曾经在该回的回评中指出:“观玄德与徐庶作别一段,长亭分手,肠断阳关,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胜读唐人送别诗数十首,几令人潸然下泪矣。乃忽然荐起一卧龙先生,顿使玄德破涕为欢,回愁作喜。一回之内,半幅之间,而哀乐倏变,奇事奇文。”可见这个情节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是小说家独具匠心的神来之笔。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在历史记载、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那么这个“走马荐诸葛”的故事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

还原历史——三国不是演义

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疑问是:究竟徐庶有没有在刘备面前举荐诸葛亮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有。因为就在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写的史书《三国志》中就有这方面的明确记载。该书《诸葛亮传》中提到: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

与上文中提到的小说描述就可发现,历史记载中的这段对话基本被小说全盘采用了。这就说明了徐庶举荐诸葛亮是历史的真实。

不过通过对比,也可以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历史与小说对于徐庶举荐诸葛亮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记载中的徐庶举荐诸葛亮的时间是刘备在新野之时。但却不是如小说中所言的徐庶离开刘备之际。那么,历史的真相又究竟是怎样的呢?

关于徐庶离开刘备的原因,历史和小说的相同之处都在与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而不同的则是被抓的时间。按照小说的记载,徐庶母亲是在徐庶打败曹军之后被程昱献计骗到许昌的。之后程昱赚得徐母笔迹,并仿其字体,诈修家书一封送与徐庶,这才使得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而在历史的真实中,徐庶母亲被抓则是在诸葛亮投奔刘备之后发生的。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经徐庶举荐并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投靠了刘备,并与徐庶一起在刘备手下共事,期间诸葛亮对于徐庶的直言不讳非常的钦佩。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进攻荆州,刘备不得已离开樊城南逃,当时徐庶的母亲也在逃亡的队伍之中。等刘备逃到当阳长坂地区的时候,曹纯率领的曹军精锐------虎豹骑终于追上了刘备。一场混战之后,不但刘备的二个女儿成为曹纯的俘虏,就连徐庶的母亲也落入曹纯的手中。而当徐庶得到母亲被俘的消息之后,肝肠寸断,离开向刘备辞行,并离开刘备阵营转而为了母亲而报效曹操。

在这整个事件中,曹操既没有派人挟持徐母,也没有利用伪造的书信招降徐庶,而是徐庶主动前往曹营的。根据这一段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这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是刘备的手下了。因此,小说中所谓的 “走马荐诸葛“的故事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只能是一种虚构而已。

结合上述的史料,徐庶举荐过诸葛亮不假,但是时间、地点却与小说中所说的大相径庭。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罗贯中的个人创造还是受早期相关的文艺作品的影响而改编、加工的呢?

“走马荐诸葛“的故事最早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在宋元期间的平话和戏曲中就已经出现了这个故事。元代《三国志平话》中就已经出现了故事的雏形:

徐庶在新野打败曹仁的十万大军之后,想到自己的母亲尚在许昌,便担心被遭到曹操的报复,便主动向刘备辞行。刘备不得已,与关羽、张飞一起送别徐庶。“离城十里酌别,不肯相舍;又送十里长亭酌别”。之后徐庶突然折返,告诉刘备有关诸葛亮的情况。这段描述虽然比较粗糙,但故事的情节也被后来的《三国演义》所采用。这段描述是这样的:

徐庶曰:“小生微末之人,何所念哉。今有二人,腹熟吕望之书,坐握掌中,决胜千里之外,觑天下易可也。”先主问谁人。徐庶曰:“南有卧龙,北有凤雏,凤雏者是庞统也;卧龙者诸葛也,见在南阳卧龙冈盖一茅庐,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行兵如神,动止有神鬼不解之机,可为军师。”先主听毕,大喜;与徐庶相别,却还新野。

显然,《三国志平话》的这个情节后来被罗贯中移植到了《三国演义》之中,只不过小说中的这个故事更加的精彩而已。

经典回味——三国可以写得更好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罗贯中对于历史记载和后来民间创作的借鉴、加工、改造是非常成功的。在他的笔下,“徐元直走马荐诸葛”的情节安排更加的合理,故事更加的精彩、动人。作为古代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其高超的功力和精湛的技巧在这个情节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先是徐庶隐姓埋名投靠刘备,帮助刘备打败曹军,并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之后,程昱将徐庶故事在曹操面前陈述一番,并建议曹操扣押了徐庶的母亲。然后是程昱伪造了徐母的笔迹诱骗徐庶离开刘备。而徐庶明知这是曹操的诡计,但为了自己的母亲不得不洒泪与刘备分手。临行之前先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样的故事编排比起之前出现的平话、戏剧要高明了很多。

不过,《三国演义》中的这个故事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如果非要为这个情节挑挑刺的话,那就是徐庶举荐诸葛亮的时机了。作为诸葛亮的朋友,明知道诸葛亮胸怀大志,他为什么不选择在投靠刘备之初就就推荐诸葛亮,而偏偏要等到离开刘备之时才开口呢?很多读者都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不过,不仅《三国演义》是一部古代作品,后人已经机会去询问作者解惑了。因此,这个疑问也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至今也没有答案。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走马荐诸葛”这个情节之后。小说家在这个故事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徐庶与诸葛亮见面的场景。我们先来看看小说的原文:

且说徐庶既别玄德,感其留恋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辅之,遂乘马直至卧龙冈下,入草庐见孔明。孔明问其来意。庶曰:“庶本欲事刘豫州,奈老母为曹操所囚,驰书来召,只得舍之而往。临行时,将公荐与玄德。玄德即日将来奉谒,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辅之,幸甚!”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庶羞惭而退,上马趱程,赴许昌见母。

这个记载就显得更加的多余了,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无论是在历史记载中还是小说中,诸葛亮对刘备都是很有好感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后来才会成为刘备阵营的一员。此时徐庶向诸葛亮报信,诸葛亮又怎么会将徐庶痛骂一顿呢?另外,这段描述中,徐庶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诸葛亮:刘备即日将来奉谒,而之后刘备也很快来到隆中。而诸葛亮十分“凑巧”的不在隆中。

如果说没有徐庶的报信,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尚属合理的话,那么徐庶事先已经告诉了诸葛亮刘备不日将至。此时的诸葛亮不留在隆中等候,就只能说明是故意避开刘备,这就成了摆架子了,而且不是一次避开,是两次,这就有点没必要了。作者增加徐庶与这个相会的这个细节,不但没有给徐庶的形象增加什么光彩,对诸葛亮的形象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不能不说是小说家的一个小小的失误。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