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之一:黄昏三访沈葆桢故居

 菖蒲泛舟 2019-07-17
“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之一
  
   策划人语:走进三坊七巷曲折悠长的小巷,我们完全惊讶于一路所见。隔三、五步就有名人故居,拐一、二处弯便有历史遗迹。“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福州历代名人神奇地集中在这城市一隅。沈葆桢、严复、邓拓等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曾在这里生活过。
   这里,曾是文臣、武将人生的起点;这里,曾是义士断头、佳人落泪的所在;这里,还曾是征将丁忧,当街卖字的旧处。在这一片青瓦白墙、古木苍郁的小巷里,将军与骚客共处,老师和学生毗邻,“路逢十客九青衿读”,皇帝师傅、两江总督、海军总长、新华社社长都先后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曾见证过他们的辉煌或落寞。
   即便是普通房屋,也经过那历史的沧桑变化。不经意走进一家老房子,都有可能勾起一段回忆,引发一阵感慨。这些老房子,是福州的历史见证,也是福州文化精华所在。在这里,形成了以古厝、老巷为纽带的历史记忆整体,沉淀出古城福州的悠久历史文化。
   一连几天,我们流连忘返于旧坊巷,阅读悠远历史的书卷。三坊七巷、朱紫坊......在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许多街区、坊巷,无数老房子静静矗立在那,向过往的人们诉说历史的变迁。
   叩开老房子厚重的大门,徜徉亭阁楼院之间,掀开老房子神秘的面纱,重温在那里发生过的人文逸事,这正是我们策划“福州老房子”系列的目的。我们将实地探访,感受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倾听老房子背后的感人故事,力图展现古城福州的人文魅力。
  
  黄昏三访沈葆桢故居
  
   初冬黄昏,天气却有些闷热。走在南后街,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匆匆。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时装店,流行音乐震天响,繁华中有点喧闹。三坊七巷在哪?虽然有人告诉我三坊七巷就在南后街一带,我也几次经过这里,却找不到方向。有时感觉它就在左近,有时又感觉那该是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犹豫不决中,我看到晃悠悠经过的人力三轮车,便招手叫住迎面而来的一辆。坐在三辆车上,我请脸慈敦厚的老伯带我去三坊七巷。他回头微笑地说:“有许多巷子呢,你去哪一条喽?”我只好说:“先去了再说!”
   几分钟后,老伯指着一处狭窄的巷口,说:“这里是宫巷,进不进去?”我有点疑惑,难道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宫巷?入巷子不到100米,我望见一幢红漆大门的民居,门口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写着:沈葆桢故居。我赶紧叫车停下。站在一点也不起眼的大门口,我尚有几分迟疑,但那几块标志牌却不容我不信。
   就这样,我开始了三坊七巷之旅的第一站——沈葆桢故居。之后连续两天,我三度前往沈葆桢故居,徜徉其间,遥想当年。
  
  典型的明代民居
  
   没进门前,我仔细打量沈葆桢故居的大门。大门左右对称,木格门窗,两侧牌堵绘有福州古宅典型的彩绘图案。跨过低浅的门槛,转过侧门,眼前是空旷的天井和前厅。前厅空荡无物,墙上画着五颜六色的花草,笔画稚嫩,我这才想起,原来这里曾是幼儿园,后来搬到隔壁。
   经过前厅,又来到一处天井,天井里种植了些花草,还晾着衣物。眼前的大厅摆着几张木桌,两侧房间里似有人声。一会儿,走出一位妇女,看了我一眼又进了屋,显然对不速之客已司空见惯。大厅的地板是长短均匀的实木板,磨损不堪,踩在上面咚咚作响。
   再进去还有二进规格、布局相当的天井、后厅、花厅、阁房。整座房屋前后共四进,中间原有两堵厚达80公分的风火墙,过道边还有几处回廊可供休憩。除了一、二处地方因风雨坍塌,其它大体完整。
   第二天,我坐在第二进的大厅桌子边,与沈家后人聊了起来。沈葆桢故居并非沈葆桢自建,而是从别人手中买来。该座房屋,沈先生说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还有一说建于明天启年间,至今400年左右。他指着对面一处石头雕花门楣,说:“当年北京有专家来参观,看到这块门楣,马上说这座房子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这点,还可以从曲线形风火墙看出来。风火墙状似马鞍,又叫“马鞍墙”。
   沈先生大体介绍了沈葆桢故居的历史与建筑特色。当谈起沈葆桢的历史事迹,他顿时神采奕奕,天色渐暮,他和家人还充满兴味。最后,他还手绘了一张沈葆桢故居的平面图。
  
  沈葆桢买经济适用房
  
   那么,沈葆桢是什么时候买下这处房产呢?沈葆桢虽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家境却十分清贫。据有关记载,当年沈葆桢与林则徐次女林普晴完婚(1840年)时,家里几无隔夜之炊,自然没有余力置办房产。确切的时间,据创作以林、沈等家族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朱门风景》的林斌说,应该在他1847年中进士、任御史之后,1855年外放九江知府之前。迟至1866年,沈葆桢因母亲去世丁忧回籍,曾在这座宅院西偏花厅小门开铺卖字。同年,左宗棠为邀请沈葆桢总理福建船政,也曾三顾宫巷这座沈宅。
   沈家后人风趣地把沈葆桢买房称作二手房市场买的经济适用房,他说买下后还大修了一番。确实也是,别看整座房屋占地近4亩,从房屋整体水准来看,门窗雕刻朴实大方,并非高贵奢华,这也体现沈氏诗书传家的家风。而沈葆桢当年以一省行政长官(江西巡抚)的身份休假回家,却当街卖起字来的佳话,也在福州民间流传开来。
  
  家是沈葆桢的港湾
  
   家,是这位风云人物的牵挂,也是修身养性,读书怡情的地方,更是他鼓起斗志出发的港口。有关记载中,我见到沈葆桢几次对家里的眷念,也看到他从这里走出去的豪迈气概。
   沈葆桢一生有两大功绩,其一,创办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学堂,为近代海防与海军专业人才做出卓越贡献,后来被誉为“近代海军之父”;其二,1874年,日本入侵我国台湾,沈葆桢以钦差大臣前往巡视,作战备部署,挫败了日本野心,并对台湾开发和民心稳定起了很大作用,事后被擢为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
   1847年沈葆桢中进士到1879年卒于两江总督任上的32年里,从《清史稿》中大致可勾勒出沈葆桢几次居家的情形:
   1857年,沈葆桢“以伉直忤大吏,乞养亲去官”,直到1861,他才重新上任。这中间,他居家4年。
   1863年秋天,沈葆桢因病请假。这次其实是和曾国藩因兵饷问题吵架。到了第二年他才回任。
   1866年,沈葆桢因母亲去世回籍服丧,第二年正式出任福建船政大臣。因为在福州作官,沈葆桢在家设有办公地方(签押房)。
   从丁母忧回家到1875年赴两江总督任,除了其中不到一年时间两度赴台视事,沈葆桢基本没有离开福州。
   在宫巷,在这座老房子里,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除了当街卖字、上书陈情以及在家办公,闲暇之余,是否尽享天伦,或者还有更多趣事逸闻?对着沉默的亭台楼阁,令人不禁浮想翩翩。
  
  寻找林夫人旧踪
  
   第三天,我又来到宫巷。走过曲曲折折的厅堂过道,我来到一处相对独立的二层木构阁楼。对照沈先生手绘平面图,我猜想这里应该是“观音楼”。据说,观音楼是当年供奉佛像和藏书的地方。抬头望着这座小阁楼,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林夫人。
   林夫人就是上面提到的林则徐次女林普晴,沈葆桢的表妹和发妻。林普晴出身名门,嫁与沈葆桢时却安贫乐道,勉力操持家务。《清史稿·列女传》说她“虽贵,弗易也”。当年,林夫人随沈葆桢到江西广信知府任上,曾以血书求援解救广信府,后世传为佳话。书中还提到沈葆桢任福建船政大臣时,林夫人帮他撰写官方文书,“一一中条理”,却不知道林夫人当年是在哪间房子里帮夫君捉刀写公文?外能辅佐军务,内能勤俭持家,由此可以想见林夫人当年相夫教子的风采。
   更奇的是,据林斌《遥想太祖母》一文,林夫人生死同在中秋,而且同在一个时辰,真是罕见的巧合。所以,林夫人去世后,有挽联称:
   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左佐元戎,锦车夫人参伟业;
   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边圆皓魄,霓裳仙子证前身。
  
   落日徐下,迈出沈葆桢故居门槛,宫巷人迹寥寥。缓步走出宫巷后,突然声响大作,一时置身于下班车流人潮,我有点不知所措,恍如刚从历史某个僻静角落里走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