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壁之战之际,此人提出建议扭转战局,却被电影改得面目全非

 沈忱灿烂海滩 2020-09-17

演义品读——三国曾被演义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是《三国演义》的精彩篇章之一。这个故事出现在小说第四十六回,发生于赤壁之战期间。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赤壁之战开始后,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烧曹营之计,但苦于难以实施。此时,被曹操派蔡和、蔡中前来诈降。周瑜大喜,随即与大将黄盖设计出了一场“苦肉计”,故意当众便打黄盖,使得蔡中、蔡和上当。此后,黄盖又派谋士阚泽前往曹营送信,表示自己愿意归顺曹操。

曹操对于黄盖的投降半信半疑。不过,蔡中、蔡和此时派人送信给曹操,确认黄盖被周瑜责打,曹操这才相信了黄盖。此后,黄盖率领二十艘满载芦苇、干柴及其他易燃物的小船,以投降曹操的名义进入曹军大营,最终火烧赤壁,令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伤亡惨重,赤壁之战也因此以孙刘联盟的胜利而告终。

还原历史——三国不是演义

上面介绍的这个出自小说的“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并未发生过。不过,黄盖诈降曹操并火烧赤壁这倒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周瑜传》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派蔡中、蔡和前来诈降这一故事情节,也并非历史的真实。按照《襄阳记》的记载,曹操与蔡瑁原本就是发小。占领荆州后,蔡瑁被曹操封为 列侯,但并未让其掌管水军,也没有将其处死。而小说中出现的蔡中、蔡和也仅仅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至于小说中为黄盖送信的阚泽,虽然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在其传记中并未提到送信之事。故此,可以断定,这个情节也是作者为了增加情节的精彩程度而虚构出来的。

既然“周瑜打黄盖”这一故事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那么这一故事又是何时开始出现的呢?时间是在宋元时期。当时,三国故事风靡华夏。不少民间艺人天马行空,构思出了不少精彩故事,“周瑜打黄盖”就是其中的一例。在《三国志平话》当中,这个故事的雏型已经出现。现摘录如下:

却说周瑜带酒问众官:“曹相屯军夏口,百三十万;若迟疾,夏口必破。众官谁有计可退曹军?”内有黄盖出曰:“元帅使三个官人,引五万军,暗过柴桑渡口,寻小路到夏口北六十里地屠险处,邀住曹公粮草;无一月,曹公必自杀。名曰断道绝粮计。”周瑜大怒:“黄盖此计不中使!”鲁肃无计,众官不语。“黄盖谗言,即合处斩!”众官皆劝免死,打六十大棒。当夜,元帅带酒,众官皆散。

在这个故事中,周瑜要骗过的对象是蒋干。不过,这个故事的情节设计漏洞不小。作为下属将领,黄盖向周瑜献策,夺取曹军的粮草。即便这个建议不被采纳,也不至于因此遭到周瑜的棒打。从这个情节的设计上,也可以早起民间艺人在情节设计上的巨大缺陷。

与《三国志平话》相比,《三国演义》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情节就要合理得多了。在小说当中,黄盖不仅质疑周瑜的军令,散播投降言论,还倚老卖老,指责周瑜,这自然会引起周瑜的愤怒,被处以五十军棍的责罚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同时,作者为了增加情节的合理性,又虚构出了蔡和与蔡中这两个人物。从这个情节的设计也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情节处理功力。

经典回味——三国可以更好看

自《三国演义》成书后,很快便风靡华夏。小说中的不少故事也成为了戏剧舞台上的剧目,“周瑜打黄盖”也正是如此,曾经出现在不少地方戏剧的舞台上。在影视作品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故事又被搬上了银屏。无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还是本世纪出现的《新三国》,“周瑜打黄盖”的故事都原封不动出现。这也说明这一故事情节的流传程度。

不过,在2008年由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中,“周瑜打黄盖”这一故事却被删除了。不仅如此,该电影出前往曹营诈降的也由黄盖变成了小乔。如此面目全非的改编,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也不知道编剧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