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街亭之战三十五年后,此人重蹈马谡覆辙,令蜀汉万劫不复

 泊木沐 2019-07-17

在诸葛亮四十六岁之际,他的儿子诸葛瞻出生了。此时的诸葛亮忙于北伐,无暇照顾儿子,而且在诸葛瞻八岁时,诸葛亮又病逝于五丈原。因此,诸葛瞻的成长之路与诸葛亮并无多少关系。不过,但是在父亲的余荫庇佑下,诸葛瞻受到了刘禅的重视和喜爱。在其17岁之时,便娶了公主,从此在仕途上一路顺风。到了蜀汉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诸葛瞻便已经和当时的辅国大将军董厥一起执掌起了蜀国国事。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伐蜀之战,大将邓艾穿越阴平小道进入汉中,向蜀汉腹地发动进攻。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尽管诸葛瞻未能挡住邓艾大军,但从他怒斩来使、拒绝投降、最终英勇殉国的事迹让后世不少读者为之敬佩。

不过,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诸葛瞻之所以没能抵挡住邓艾的军队,甚至丢失了绵阳,其实是因为他和马谡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三国志·王平传》称:“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这两段记载说明,马谡来到街亭后,将主力部署在街亭古今的山上,企图居高临下,打击曹军。结果,曹魏大将整合切断了马谡的水源,令其不战自乱,最终获得了街亭之战的胜利。这也就意味着马谡没有据险地而守是最为关键的败因。

时隔37年以后,诸葛瞻来到涪城,同样也犯下了没有据险而守的错误。据《三国志黄权传》记载:“权留蜀子祟,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近,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祟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祟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如果诸葛瞻采纳了黄崇(黄权之子)的建议,及时占据蜀中的险要之地,加上诸葛瞻的兵力优势,阻挡邓艾大军的可能性极大。而此时的邓艾孤军深入,粮草物资供应短缺经。另一方面,姜维在接到消息后,也能够迅速赶回增援,蜀汉的危局便可化解。

不过令人可惜的是,诸葛瞻最后因为犹豫,从而错过了占据险要的最好时机,最终让邓艾军队成功进入到蜀汉腹地。不久之后,诸葛瞻丢失绵竹,并与其子壮烈殉国。随后邓艾率军长驱直入,直接来到了成都城下,逼得后主刘禅开城投降,宣告了蜀汉的灭亡。

其实早在诸葛亮生前,他就已经预料到了自己这个儿子的结局。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在写给哥哥诸葛瑾的家书中,曾提出过自己对儿子的担忧:“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不出诸葛亮所料,诸葛瞻后来的表现,也确实说明了他难以堪当重任。

在笔者看来,诸葛瞻的这个下场,恐怕还是有两点原因在内的。其一便是诸葛瞻少年得志,从他的仕途之路来看,也是顺风顺水,没有遇到过半分挫折。这也就难免造成了他在战败以后,并没有及时吸取教训,从而在与邓艾的交战中,屡次遭受挫折。

其二是诸葛瞻起点过高,受到了太多的溢美之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在此情形之下,也难免会导致诸葛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也正因如此,黄崇在建议他据险而守之时,他并没有采纳其建议。

恐怕连诸葛亮自己都没想到,他当年为正军纪,斩杀了马谡。可在35年之后,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也走上了马谡老路,最终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