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中暑及热伤害,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这些事

 主妇小玉 2019-07-17

一名83岁的老翁,疑似在清理排水不良的沟渠箱涵时,因天气太热,导致中暑或热衰竭不治,被发现时已暴毙多时。全球暖化,不只台湾有过热猝死的案例,每年欧洲热浪来袭,也经常会听到关于热伤害的新闻,但到底什么是「热伤害」?天气愈来愈热,民众应具备对抗高温的能力,建议养成多喝水、控制三高的习惯,远离暑气威胁。

随着年纪增长,人体的心脏功能大不如前,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良,使得体内胆固醇、脂肪累积,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脑梗塞,甚至猝死。而夏日气候炎热难耐,身体会大量流汗,体内血液容易因为缺水而减少,使血液变得浓稠、容易阻塞、肢体末梢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血管栓塞,提高心肌梗塞及脑中风的机率。

喝冰水解渴、冷气开很强 不仅无法消暑,还会引起心肌梗塞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高温是指35℃以上的温度,而热浪则是连续五日最高气温超过该区30年的气候平均5°C(9°F)以上;简单来说就是天气在某一段时间内持续地保持异常高的气温,也有可能伴随很高的空气湿度。

正常人的体表温度是36.8℃左右,如果气温高于35℃,人体热量不容易散发,汗液不容易蒸发,会感觉到非常难受,所以将高温定为35℃是考虑人体的状况,也就是说与人体的舒适度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冬天低温会增加猝死风险,其实高温也能热死人。研究显示,当气温小于15°C或大于32°C时,死亡率就会相对提高。高温热浪,不仅容易冲击心血管疾病,引发猝死,热压力相关的慢性健康损害,也可能表现在生理功能、代谢过程和免疫系统的伤害上。

热伤害症状包含头晕、吃不下饭、全身疲倦、恶心呕吐、全身无力。一般来说,因高温造成的热伤害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1.热水肿(Heat edema) 2.热痉挛(Heat cramps) 3.热晕厥(Heat syncope) 4.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5.热中暑
 

以民众最关心的心肌梗塞为例,民众天气热时,都会习惯在室内开冷气消暑,但离开冷气房,户外仍旧热翻天,如果室内冷气又开得很强,一冷一热也容易刺激心血管收缩。

婴幼儿、老人、慢性病和户外工作者
如何防范高温引起脱水、中暑等热伤害?

连续高温容易对户外工作者造成健康或生命威胁,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等,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造成健康冲击。只要气温超过36°C,气象局就会发布高温讯息,提醒民众尽量避免长时间曝晒于阳光下,并做好防晒与补充水分,以免中暑。事实上,任何人都可能发生热伤害,但其中又以婴幼童、65岁以上长者、慢性疾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为高危险族群。

婴幼童:小朋友的成长阶段一般分成新生儿期(1个月内)、婴儿期(2个月~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以及学龄期(6~12岁)。由于宝宝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调节体温的下视丘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年龄越小,发生热伤害的机率越高。

此外,婴幼儿身形较小、新陈代谢快速、体表水分的蒸散速度快,容易导致出汗量较大,加上3岁以下的宝宝对于「冷」的认知以及本能反应和表达能力都还不构成熟,面对环境温度的改变没有自主能力,因此需要家长帮忙多加留意宝宝的情形。

【防范方式】

1.宝宝需要适度的户外活动来增强体力与抵抗力。建议家长,夏天带宝宝出门活动时,应多带几条毛巾和衣服,随时帮宝宝擦汗或换衣服,只要勤擦汗勤换衣,宝宝在户外大量活动、大量流汗对健康是有助益的。当然,多补充水分也是抗暑之道,充足的水分可避免体内过热造成脱水,室温的白开水是最佳饮品。

2.户外活动也要选择时间,太过炙热的艳阳要少晒为妙,提醒民众,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是阳光最强的时候,应避免出门、减少在外活动的时间。如果要在这段时间出门,尽量找阴凉的地方行走,避免直接曝晒阳光或在阳光下活动太久。

  1. 电风扇的使用要比冷气更小心,因为电风扇的风无法避免会吹到人体,所以要让风尽量不要对着宝宝吹,可使用近似自然风的最小风速,尤其要防止腹部直接吹到风受凉,以免着凉感冒。


65岁以上长者:年长者通常因为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下降,比较不容易排汗,导致身体的散热效果不佳,加上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较弱,又常有三高等慢性病,因此成为热伤害的高危险群。 

【防范方式】 

1.长者应避免于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建议行走于阴凉处,并涂抹防晒霜、戴宽边帽以及太阳眼镜。 

  1. 不论活动程度如何,都应该随时补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喝水,且应养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开水的好习惯;但若有慢性肾脏病,或是曾被医师嘱咐要限制饮水量者,建议先询问医师天气酷热时,应喝多少水分为宜。 

3.尽可能待在室内凉爽、通风或有空调的地方;若家中没有空调,建议于高温时,至有空调设备的公共场所避暑。
 

慢性疾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心脏疾病、肺部疾病、代谢疾病与精神疾病患者,因身体部分系统和器官已出现警讯,有可能会有自理能力不足的情形,一旦遇上高温,容易使得病情加重,甚至引发心脏衰竭。

【防范方式】

1.慢性病患者应特别注意暑热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在中午至下午3点应避免到户外活动;外出时尽量穿着通风、浅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阳眼镜,以避免热伤害,并多补充水分。

  1. 不论活动程度如何,都应该随时补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补充水分,且养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开水的好习惯;但若医嘱限制少量者,应询问医师天气酷热时,应喝多少量为宜。

户外工作者:通常是指营建工人、农夫、体育选手、军人等需要长期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工作的群众,相对于其他职业,环境变化的影响性对于这些职业族群较大。

【防范方式】

1.夏天户外活动应穿着轻便、浅色、透气、排汗功能佳的衣物,注意防晒,可配戴太阳眼镜、宽边帽及擦防晒乳。

  1. 户外工作者或运动者建议每小时补充2~4杯(1杯为240c.c.)白开水,并避免烟酒。 

3.户外工作者、运动员或密闭空间工作者,应随时留意自己及身边同事的身体状况,适当休息并补充水分。

  1. 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或阳光直射处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气温较高时(超过32°C),最好要减少长时间的户外活动。

5.中等强度运动,建议每30分钟休息一下,并且补充水分;若进行较高强度运动,则建议每15分钟就休息一下,补充水分。运动时,每小时需补充2~4杯(1杯为240c.c.)水分,预防脱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