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话连篇的量子纠缠,居然真的拍到了它的照片

 天高云淡书客 2019-07-17

不久前,人类拍到了首张黑洞照片,证明了黑洞的存在。

7月12日,又传来十分震撼的消息,格拉斯哥大学的物理学家在《科学进展》上的论文中,描述了他们如何让量子纠缠的“幽灵现象”首次出现在图像中,也就是说第一次捕捉到了量子纠缠的视觉证据。

一个系统中的两个量子,不管相隔多远,哪怕是一个在地球上,一个在银河鹊桥,他们就像牛郎织女那样产生心灵感应:牛郎在地球上笑了,织女在鹊桥那边也跟着笑了;牛郎在地球上哭了,织女在鹊桥那边也跟着哭了;牛郎在地球上向织女抱拳行礼,织女也在鹊桥上也会立马向牛郎躬身道谢万福。而且这种速度是光速的一亿亿倍以上,也就是说是瞬间同步的。

但是这种震撼人心的科学发现,并不是通过科学实验中捕捉到的自然现象,而是通过波函数的数学计算,得到的理论假设和推论出来的!

爱因斯坦不仅是相对论,而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可以说他是人精中的人精。科学神人中的神人。

但是他和地球上任何的大人物一样。功劳越大,失败可能就会越惨。

在他看来,哥白尼当年把幽灵鬼魅驱逐出了宇宙中心。现今量子纠缠又把这个幽灵请回来了,怎么可能呢?

他始终坚持他的看法,宇宙中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着统一的规律,他的任何变化背后一定有一股隐藏的力量在支持着它,这股力量就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也就是因果律。

什么叫因果律?

比如我们知道了导弹发射的推力,空气中的阻力和地球产生的重力,这三个条件就是“因”,随后便可以计算出导弹远在一万公里以外的落弹点误差不超过10到20米。这个落弹点就是“果”。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世界也是这样,不存在一个超远距离的幽灵感应。他用一双手套做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分别把左右两只手套装进两个盒子里。其中一个盒子寄往南极的考察站,南极考察人员收到盒子后打开,一看,如果是左手的,那必然就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爱因斯坦那个盒子里装的是右手。

爱因斯坦想用这种现象来说明量子纠缠并没有幽灵感应作用,而是一种物体隐变量。

虽然他和玻尔的世纪大战每一场都败得一塌糊涂,但直到他1954年去世,也不承认量子纠缠的幽灵感应。

其实量子纠缠说到底,就是量子所具有的内禀性,就像人需要吃饭,需要性生话的生理需求那样的自然本性。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世界也是这样,不存在一个超远距离的幽灵感应。他用一双手套做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分别把左右两只手套装进两个盒子里。其中一个盒子寄往南极的考察站,南极考察人员收到盒子后打开,一看,如果是左手的,那必然就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爱因斯坦那个盒子里装的是右手。

爱因斯坦想用这种现象来说明量子纠缠并没有幽灵感应作用,而是一种物体隐变量。

虽然他和玻尔的世纪大战每一场都败得一塌糊涂,但直到他1954年去世,也不承认量子纠缠的幽灵感应。

其实量子纠缠说到底,就是量子所具有的内禀性,就像人需要吃饭,需要性生话的生理需求那样的自然本性。

后来到了1980年代,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先后由美国科学家和法国科学家找到了量子纠缠的证据。

在美国有位华裔物理学家史砚华也做了一系列实验,他在马里兰大学的实验结果非常精确地符合量子力学的理论预测。尤其一个被称为“幽灵成像”的实验。(见上图)

纠缠光源发出互为纠缠的红光子和蓝光子。经过偏振器之后,红蓝光子分开向不同的方向传播。实验中,与通过了狭缝的红光子互相纠缠的蓝光子被识别分离出来,投射到一个屏幕上。人们发现,红光子道路上经过的狭缝图像,像幽灵鬼影一般,呈现在蓝光子投射的屏幕上。

后来又有荷兰科学家的1.3公里量子纠缠试验。

这次又捕捉到了量子纠缠的成像图片,可以说量子纠缠是自然科学中一门最严谨、最一丝不苟的理论。

近一个世纪的量子纠缠争议就此终结,爱因斯坦错了。

后来到了1980年代,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先后由美国科学家和法国科学家找到了量子纠缠的证据。

在美国有位华裔物理学家史砚华也做了一系列实验,他在马里兰大学的实验结果非常精确地符合量子力学的理论预测。尤其一个被称为“幽灵成像”的实验。(见上图)

纠缠光源发出互为纠缠的红光子和蓝光子。经过偏振器之后,红蓝光子分开向不同的方向传播。实验中,与通过了狭缝的红光子互相纠缠的蓝光子被识别分离出来,投射到一个屏幕上。人们发现,红光子道路上经过的狭缝图像,像幽灵鬼影一般,呈现在蓝光子投射的屏幕上。

后来又有荷兰科学家的1.3公里量子纠缠试验。

这次又捕捉到了量子纠缠的成像图片,可以说量子纠缠是自然科学中一门最严谨、最一丝不苟的理论。

近一个世纪的量子纠缠争议就此终结,爱因斯坦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