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南北宋之交重要的道学家、著名诗人和诗论家。著述宏富,目前完整或部分存世的有:《春秋集解》《吕氏大学解》《痛定录》《童蒙训》《官箴》《师友杂志》《紫微杂说》《紫微杂记》《轩渠录》《东莱诗集》《紫微词》《紫微诗话》等,另有见于诸家书目著录而今亡者多种,但是,迄今为止,一直未有关于吕本中的全集整理本,无论给吕本中研究,还是宋代文化文学研究的深入,都带来明显的制约。 2019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了韩酉山先生历时数年辑校完成的《吕本中全集》四册,实现了存世吕本中著述的首次全面编集。该书在充分利用存世吕本中单行著述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各种史乘、笔记、总集、类书、书目、方志或诗文评中保存的吕氏文字,考校异同、辨析正讹,为吕本中研究提供了迄今最可靠全备的校定文本。该书的问世,填补了吕本中诗文集整理的重要空白,也是韩酉山先生继《吕本中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之后奉献读者的又一力著,相比较《吕本中诗集校注》,韩酉山先生此次对于《吕本中全集》的辑校,又取得许多新的文献创获,给人以新的启示。 《吕本中诗集校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一、搜辑遗佚。由于吕氏拥有多重身份,他的文字往往散见各处,搜集起来十分不易,但作者不顾年高,且获取文献渠道多有困难等不利条件,穷搜博访,使多种吕氏著述得到尽可能补齐。如吕氏之文,过去只从陆游的《吕居仁集序》中得知,其孙祖平曾经编辑整理过,然是否刊行,不得而知。至今没有发现传世的刊本或抄本。此次《全集》中所收《吕居仁文辑》,皆辑自各种典籍,虽一鳞半爪,亦可略见吕文规模。又如《吕氏大学解》,据朱熹《晦庵集》辑入四则,据卫湜《礼记集说》辑入七则。《痛定录》则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引文录入一条等,均属此类。 二、考校异文。吕氏文字流传过程中颇多异文,特别是清人采择吕氏文集入四库全书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将其中涉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字做了很多改写。这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吕氏文字的原貌。本次整理中,作者尽力寻访较早版本作底本,参校诸本,出校异文。如《春秋集解》一书,作者以通志堂本《春秋集解》为底本,以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春秋集解》在内的二十一种相关版本对校,以“隐公二年”记事为例,凡通志堂本诸条作“蛮夷猾夏”“中国”者,四库本均以“远方殊俗”“外裔”等相替,整理者于此皆详细出校,既便于读者使用,亦可一斑窥豹,具体感受清代统治者对相关历史的忌讳。 三、作者辨疑。吕氏在宋代属于世家,本中高祖夷简、曾祖公著皆曾入相,其本人曾任中书舍人职,侄孙吕祖谦亦为当时名流。由于吕氏祖籍东莱(山东莱州),本中、祖谦皆以“东莱先生”为号,有关著述的作者归属因此而多存歧异。如《春秋集解》十二卷,从陈振孙到王应麟、马端临诸家书目,都明确著录为吕本中撰,但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之后,即有定作者为吕祖谦的情况,后虽经四库馆臣辨析,近年来仍有人认为有关著述应归移至吕祖谦名下。整理者则通过版本对读,特别是本着“从今传本内容出发,在历史记载中寻求答案”的立场,对吕本中的著作权予以维护。在整理者列举的各项证据中,尤以第五条“《春秋集解》所集诸家之说,往往见诸吕本中其他著作”,即从吕本中著述本身寻找内证的工作最为详赅,亦最具说服力。整理者对《官箴》《紫微杂说》《紫微杂记》等书的作者辨析,均循此律,显示出可贵的科学态度。 吕祖谦 四、阐发意义。清人章学诚云:“校雠之义……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一般的古籍整理,皆以考辨事实为要务,但更高水平的工作则往往也会对整理对象的意义进行恰当提炼,如《四库全书总目》即是如此。整理者辑校《吕本中全集》的同时,亦有所考辨,这突出体现在整理者所撰写的各篇“整理说明”中。如《痛定录》的“整理说明”,整理者详细回顾诸家著录情况后指出:“足见前人对是书史料价值十分重视”;再如《童蒙训》“整理说明”中,整理者在解释今本《童蒙训》为何不存诗文的原因时,既承认《四库提要》的有关猜测,又给出自己的思考,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刊刻此书者受到了朱熹的影响”。类似意见或许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但体现出整理者自觉而鲜明的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