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2 除了萧宝寅,另一个极力鼓动元恪出兵的人,是陈伯之。 前面说过,陈伯之本来是深受萧宝卷信任的南齐旧将,后来迫不得已才归降了萧衍,南梁建立后,他被任命为江州(治所今江西九江)刺史。 不过,尽管萧衍看起来对他还不错,但陈伯之深知自己的历史并不清白——既非嫡系又非主动投诚,因此一直都提心吊胆,时常担心萧衍会对他秋后算账:谁知道皇帝以后会不会变脸?YZM事件后,XTF还说过不介意ZBZ的过去呢?后来呢? 而促使他从心中不安发展到图谋不轨的,是他的别驾(刺史佐吏)邓缮、长流参军(刺史属官)朱龙符等人。 由于陈伯之出身草莽,目不识丁,在处理政务时不得不依赖邓缮、朱龙符等人,而邓缮等人又善于逢迎,深得陈伯之的信任,权力很大。 邓缮借机以权谋私,胡作非为,干了不少坏事,民愤很大。 萧衍听说后,便命在建康任直阁将军的陈伯之之子陈虎牙前往劝诫,接着又派人取代邓缮担任江州别驾。 邓缮知道自己一旦离开陈伯之这个保护伞,肯定会被治罪,便极力怂恿陈伯之造反:皇帝表面上是要对我下手,其实是要对你下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皇帝之意不在小人我,在乎大人之脑袋也。大人,你的情况很危险啊。不过,子曾经曰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造反…… 陈伯之对邓缮向来言听计从,加上本就担心萧衍会翻他的旧账,因此很快他就被说动了,居然真的在江州反了! 萧衍派大将王茂率中央军前往讨伐陈伯之。 陈伯之抵挡不住,只好渡江北上,投奔了北魏。 就这样,在短短数年间,陈伯之就在南齐、南梁、北魏之间连续两次改换门庭,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姓家奴! 为博得新主信任,陈伯之也多次上书,一再强烈要求元恪攻打南梁。 公元503年秋,在萧宝寅、陈伯之等人的极力劝说下,元恪终于下决心出兵了。 此役魏军兵分两路,东路以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为主帅,督率镇东将军萧宝寅、平南将军陈伯之等人,进攻淮南重镇钟离(今安徽凤阳,南梁徐州治所)等地;西路则由镇南将军元英为都督,攻打义阳(今河南信阳,南梁司州治所)。 魏军一路势如破竹,元澄的东路军连克九山(今江苏盱眙)、淮陵(安徽明光)等地,进抵钟离;与此同时,元英的西路军也攻破南梁司州刺史蔡道恭在城外设下的多道防线,包围了义阳城。 南梁皇帝萧衍急忙命冠军将军张惠绍和郢州刺史曹景宗、后将军王僧炳分别救援钟离和义阳。 然而张惠绍却在钟离城外被魏军击败,全军覆没。 钟离城危在旦夕! 就在南梁钟离守将昌义之惴惴不安之际,老天帮了他一个大忙——此时突然连日天降大雨,淮河水位暴涨,元澄不得不退兵回到寿阳。 但西面的义阳守将蔡道恭就没有昌义之这么好的运气了。 由于城内兵马不多,他只能死守待援。 他一面日夜不停地在城头指挥防守,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军进攻;一面像案板上奄奄一息的鲤鱼盼望水一样迫切地盼望着援军的到来——再不来,我就死定了! 然而他等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蔡道恭度秒如年,心忧如焚,一百多天后,他终于积忧成疾,得病去世。 之后他的堂弟蔡灵恩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一面坚守,一面等待援军。 可等待他的,依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看到这里,想必诸位一定和蔡灵恩一样,也想问一个问题:援军到底去哪儿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