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瓷釉,独特地理,特殊匣钵,烧出秘色瓷,专家却说:复原不了

 历史解密坊 2019-07-17

在我国历史上,瓷器的种类数不胜数,除了我们最熟悉的青花瓷之外,还有黑瓷、白瓷、青瓷,釉里红和各种彩瓷等等,但是最神秘的就要数秘色瓷。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秘色瓷的神秘,让人们一直都怀疑它的存在,直到在法门寺地宫发现秘色瓷器,才破解了这一千古谜团。不过让专家们感到遗憾的是,因为秘色瓷的三个秘密,让我们现在已经仿制不出来了,究竟是什么秘密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1987年4月,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的法门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的修缮法门寺佛塔时,竟然意外的挖到了法门寺的地宫入口,由此打开了一座震惊世界“宝库”……

专家们在清理法门寺地宫时,首先发现了一块硕大的物账碑,上面记载了地宫内所存放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最让专家们感到惊喜的,则是在西北角的一个木匣子中,找到了13件保存完好的瓷器,它们晶莹剔透,光润如玉。
专家们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瓷器,后来对照物账碑上的记载,才知道这13件瓷器竟然是秘色瓷,一种只见文献记载,而不曾有实物的神秘瓷器。秘色瓷的发现,在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同时也改写了秘色瓷最早是五代时期烧制的错误学说。
据史料记载,秘色瓷是皇家的供奉之物,普通百姓连看的权利都没有。秘色瓷的烧制也是严格保密的,尤其是独特的釉料配方和烧制方式,都从不向外人透露,因此也就造成秘色瓷在唐代之后便基本绝迹了。

好在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秘色瓷,一方面肯定了秘色瓷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为专家们提供了线索,根据它独特的颜色和质地,专家们顺藤摸瓜,最终在上林湖找到了烧制秘色瓷的窑址。
上林湖位于浙江慈溪市,不仅是中国瓷器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唐宋时期越窑的生产中心。从2015年考古发掘来看,上林湖越窑遗址保存完好,全面的展现了越窑的兴起,发展,繁盛和衰落。而其中最有价值的,还是后司岙窑址,因为专家们确定,法门寺的秘色瓷就出自这里。

专家们在后司岙窑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晚唐及五代时期的秘色瓷碎片,同时也发现了秘色瓷的三个秘密:
第一:神秘的釉色配方。
在没有出土秘色瓷之前,人们对秘色瓷的颜色只是停留在一句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而法门寺的秘色瓷,色如山峦之翠,釉如玉石之润,完全符合诗词的描述。
在后司岙窑址中,专家们还发现秘色瓷有碧绿和青绿,并通过现代科技的鉴定,发现秘色瓷的釉色配方中含有草木灰,或许古人就是利用草木灰呈碱性的特点,然后烧制出了“千峰翠色”的秘色瓷。

第二:独特的地理环境。
从史料记载,上林湖制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东汉后期得到迅猛发展,并在唐代达到鼎盛。由此可见,上林湖有着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也说明了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从考古和地质勘测来看,上林湖一带自然资源丰富,不仅草木丰盛,为制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而且极其丰富的瓷矿石储藏,也为瓷器的生产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原料。另外,上林湖水利交通发达,促进了瓷器贸易的发展。如此种种,都为越窑瓷器的大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特殊的瓷匣。
专家们在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现中,除了出土秘色瓷之外,还找到了大量的匣钵,也叫做瓷匣,即一种特殊的瓷器烧制工具,用于将素胎放入其中进行封闭或半封闭,然后再整体放入窑炉中烧制,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先套上一个瓷壳。

因为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受热均匀。使用瓷匣之后,每个瓷器都在一个单独且相对密封的环境下完成烧制,这样受热就会更加均匀,还避免了瓷器之间的粘连,从而提高瓷器的良品率。
让专家们感到意外的是,在秘色瓷的烧制过程中,古人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匣钵,它完全是全用纯瓷土烧制的瓷匣,而非普通的粗泥瓷匣。同时在烧制的过程中,瓷匣也是完全封闭的,或许就是利用烧制后形成的还原气体,在密闭环境下与瓷釉之间发生反应,从而得到了这种神秘的青色。
专家们结合以上的几点发现,在经过一番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之后,还是感到十分遗憾。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们已经无法仿制出秘色瓷了,因为环境和气候都达不到要求,而且唐代的宝贵磁泥,现代已经没有了。

如今的上林湖已鲜有制瓷的了,专家们通过对最近几百年的气候进行研究,发现上林湖地区的湿度明显降低了,而且现在瓷泥已经不是当年最好的瓷泥,最最紧要的是,现代已经没有了那种高超的烧制秘色瓷的技术。但恰恰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却最终能决定越窑和秘色瓷的命运。
神秘的秘色瓷,或许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技术,特定的窑口,特定的原料,才能出现的特定的秘色瓷。我们如今想复原秘色瓷的话,条件已经不允许了,正因如此,才让仅存至今的秘色瓷显得尤为珍贵,其实小编觉得这样也甚好,因为好东西一多就泛滥,泛滥之后也就失去价值和意义,所以还是保持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