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站在巨人肩上纵观教育
2019-07-17 | 阅:  转:  |  分享 
  
站在巨人肩上纵观教育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称得上一死重于泰山之人,除了为人类发展做
出巨大贡献的无名英雄外,便是那些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各行各业闻名人士。陶行知便是教育史上永记史册的教育学家之一。他毕生都致力于中国
的教育事业。站在他的肩上,仿佛也曾乘一叶扁舟穿梭过中国教育历史长河流淌过的那些痕迹。陶行知一生著作数篇,他写文章的目的单纯而明确,
即表达他的教育观点。也正因此,他的文章大多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为后人所推崇学习。《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一书共收录陶行知关于
教育和人生的文章33篇,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育篇,主要收录能够代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教学合一》、《生活教育
之特质》、《活的教育》、《行是知之始》等;另一部分是人生篇,主要收录陶行知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回忆育才学校办学的历史和教育宣言
等方面的文章。《教学合一》通过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指出教学要合一的观点,具体阐释为三点:其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在教学生
学;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另一个方面是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其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
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其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即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而不是贩卖已有的知识
。读到这里,忽然想到特别流行的一句俗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那这通水如果仅仅只是十多年前接好的,那其实是对现在教学无
益的。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教育与时俱进,国家稳步前行,而没有先生的终身学习,又谈何教育发展呢?《新教育》是陶行知于一九一九年七
月二十二日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毕业生讲习会上发表的演讲稿。此次演讲,陶行知重在呼吁一种与二十世纪新世界之中中国现状相适应的全新国民教
育,为社会培养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并且这种新必须是自新、常新、全新的。《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开篇便抛出学生自治问题的症结在
于知易行难,知易重在说学生自治的必要性是大家所共识的,而行难也很好理解,因为自治的主体是学生,当局或学校都不会给予学生自治足够的权
限,这就给学生自治带来行动阻碍。对此,陶行知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明确学生自治即“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
层面上看,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他也通过专制国与共和国对公民需
求的对比,阐述出人民不愿被治亦不能自治,则国家危矣;人民情愿被治,则可以苟安,而人民能够自治,则可以太平。由此得出,学生有自治需要
,也应该有自治的机会。但有了机会,也需要大家时常练习自治才能使其落实。《活的教育》重在阐述“Enducatiionforlif
e”。陶行知认为,活的教育是活的教师以活的方法培养活的学生的过程。它包括生活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精神的教育等多个内涵。有了活的教育
,学生就如同如鱼得水、放鸟归林。《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多谈的是机会,少谈的是责任。后人猜测这可能是由于陶行知所生活的时代教师多能尽
责。但本书作者认为,究其二者来说,责任是机会的前提,有责任方可谈机会。事实可能不尽与此,没有机会又岂来责任一说。陶行知在文章中指出
机会分为四种:其一,有可教之人;其二,可教者而未能完全教;其三,可教者而未能平均教;其四,已受教而未能教好。无论是哪一种,我们作为
教育者都应该不辜负教育中的机会,尽心尽责,使学生在物质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去习得技能适应环境。除以上这些经典之外,还有很多陶行知所
推崇的观点。作为当今时代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后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曾拜读过很多类似专家学者的教育思想书籍,可以说他们就如天上的繁
星,照亮了后人的漫漫长路。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却更像一块指路牌,指引着中国教育的前行方向,让我们一路前行……
献花(0)
+1
(本文系我的秘密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