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平清代古城之一——城墙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19-07-17

城墙,古代城市的一种防御建筑,墙内,就是城市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墙外,就是城市外围。

桂平,据有史可查的建城历史自秦代起,当时设桂林郡,领十二县,其中的布山县就在桂平境内(布山县址具体位置在桂平哪处至今仍有争议,没有结论)。有一说,当时的布山县县治就设在桂平西山大窝坪(应该在西山大斜顶到功德山庄一带)。

县治,政务中心,县令府衙之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县长办公的地方。县治设在这里,县址应该不远了吧。

到了到宋代,设浔州府,桂平县,县治才从山上搬到山下平地,也就是现在桂平老城区。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桂平老城区的位置一直没有改变过。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桂平开始正式建城,建有城墙的城,围一圈城墙,并设置城门。

现在从古书籍上可以查到宋,元,明,清几百年间的好几个版本的桂平古城地图,以及相关的城市布局描述,但古人绘制的地图,比较笼统,只是作为地理标识记录,对于城市街道布局,建筑分布等,都只是大概描绘在图上体现而已,加上内城不大,用不着画城内详细地图,所以和实际差别很大,多数只能当资料看看。

也有可能,在几个朝代更叠过程中,这一城之墙出现了破毁,重建,随之城市地图也跟着改变。

史料中,和现在桂平老城布局最相似的,是离开现在不过百余年的清代桂平城址图,毕竟现在这清代城墙,是桂平最后一次建筑的城墙,而现在的桂平城,也是历代桂平古城的延续。

从这清代城市地图可以清晰的见得到城墙,城门等所有古代环城建筑要素,街道走向也大致标明。这城墙地图不如现代地图那样精准,看起来有点偏圆,实际上,整个老桂平城实际上是长形的,很像个竹排状。这不是古人不懂实际估算方位绘图,也许是因为古人的思想观念所限,讲究天圆地方之类,所以地图展示出入比较大。

现在,桂平老城墙似乎不见了踪影,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如果细细观察,品味,其实还是可以在桂平老城区找到诸多老城墙痕迹,甚还能一睹真容。桂平城中的很多地名的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几百年来没有变过,清风楼,四穿楼,西街,大南门.......。

桂平老城墙其实并没有远去,北城墙的上北门东侧,有一段十几米高的遗存,大青砖还依然堆砌着。当年上城墙,城门楼的花岗岩台阶如今也还留着几级。其他几个方向的城墙也还在,只是换了个形式,伴随着新一代桂平人。

据老人回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桂平老城的城墙已有点破坏,但大体还在,环城还很完整,甚至各个城门的雏形,门楼都还在,就在1944年前后,日本鬼子南侵前夕,当时的县府下令拆除所有城门楼,从此,桂平城城门楼不复存在。

而老城墙被毁,被拆,则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最后被拆低,拆平,就是解放后的事情,在上世纪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中,中国多数古城都受到了影响,古城墙大多遭到了毁灭性拆除,桂平老城,也受之影响,因为拆得差不多了,原来城墙的位置空出来了,慢慢的就在城墙基础上形成道路,最后,成为了城中的街道。这和国内很多曾经有古城墙的城市发展进程一样。

清代桂平城,老辈人讲,东西长七里三,从现在厢东路口到公园西路口;南北长三里七,从现在大南门社公处到桂平一中围墙东北角外的路口。红色线条框住的就是城墙原址沿线。

当时全城的中心,就是四穿楼,四穿楼就在桂平一中往厢东方向数十米处,十字路口中间的大榕树处,现在还有当初建筑的遗存,不知何时起,被改建为一个小庙,叫威灵王殿。

东城墙,就是现在厢东村路口左右道路,一边可见黔江,一边可见郁江。

南城墙,就是现在的人民路,从厢东码头到世纪中学门口往郁江边,沿江再到接龙桥桥头,再回到公安局门口,然后再沿人民路到中心广场。

西城墙,就是桂平中心广场到浔州高中门口外围墙路边直到黔江边。

北城墙,就是浔州高中门口外围墙近黔江处,沿江一直延伸到厢东。

曾经,一城四墙,伴经近千年。遥想当年,行走在城墙之上,门楼之处,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什么样的风景呢?经历的又是什么样的风风雨雨?这一切都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下。

如今,城之四墙,已是踪迹深隐,四墙之处,四墙之周,早已不复旧时模样。历史渐远,人非物也非,老城故地也不再有人多关注,渐渐的被人遗忘,只能当作故事,慢慢叙说。

这里是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

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