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不知道有多少玉友曾经阅读过中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这本文集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可惜现世流传的只有三卷残卷,我们用其中一段绝美的诗词来一窥古人之文采,原文是:“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浮生若骄狂,何以安流年。”寥寥数言,竟以非常优雅的诗句表达了人生短短尘世,前因后果的寓意,又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将佛学和玄学的融合,提倡人们诚恳立身,看淡红尘,毕竟因果在冥冥中已注定。 在和田玉品鉴领域,玉佛往往是玉雕师比较喜欢的题材。现代的人佩戴玉佛,不一定是由于笃信宗教,更多的是追求静心护佑,《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现代社会环境中,善恶并举,同根而生,我们的人生才有了这许多的选择,大叔想起最近有一款国人自己制作的电影游戏《隐形守护者》非常出名,玩家只需要全程做一些选择题,就可以像看电影一样玩这款抗战游戏,在那个动荡的岁月,是选择做大汉奸明哲保身,还是选择投入抗战做铁血军人,由你一念之间完成,这种种的爱恨情仇,是是非非就在鼠标的点击中完成,最终每一个结局看似都不完美,但又是无法逃脱的宿命,一款现代的游戏,好似冥冥万物带给我们的“念”。 说回正题,玉雕题材的集中使我国的许多玉雕作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假如把落款之类的东西去掉,还能收获独特的艺术视角可是相当难的事情,所以“大师作”现在可以炒得这么高,为什么说和田玉其实也是艺术品?石头的工艺不仅仅是多年的手艺那么简单,更多要用艺术的人生去诠释一块石头,在线条中刻画融入对社会的理解,在两极之间寻找率性的特质,平庸的师傅会选择迎合市场,而有一些玉雕师却升级为了大师,这就是选择的“念”。 和田玉的挂件有一种近年流行的题材叫做“一念之间”,描述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将佛面与魔面拼接雕刻在一起,各占一半。这个题材的背后有什么故事你知道吗? 其实一念之间的题材非常古老,最早记载于唐朝的禅宗公案,唐朝有一位法号“天然”的禅师,他曾经在南阳的丹霞山修佛,所以大家又称其为丹霞禅师,丹霞禅师在河南礼佛期间曾路过洛阳,借住在惠林寺当中,惠林寺最早是已故光禄卿李登的府第,后来被他的儿子捐献礼佛,当时时值冬天,天气非常寒冷,于是丹霞禅师在大雪纷纷中,自行将佛殿精美的木刻佛像取下来燃烧烤火取暖。 被寺中纠察僧发现并当面斥责为何如此无礼,没想到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回答:“我这是在烧舍利”,其余赶来的僧人闻言诧异,皆说这木头佛像哪里能烧出舍利呢?没想到丹霞禅师从容回答:“既然是木头,也烧不出舍利,不妨多拿些来烤火”。在悲天悯人的佛教传统理念下,丹霞禅师的想法可谓是惊世骇俗,大叔认为其实在他的心中,早已立地成佛,佛不仅仅是众生刻画出来的形象,更是一种心理念想,今天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一念之间”作品,都是悲悯的半面佛面,以及怒目圆丁宛若在烈火当中熊熊燃烧的魔脸。背后就隐隐的暗喻了丹霞烧佛的故事。 玉艺无穷,在品味玉雕题材的过程中,有机会不妨多去了解一下这个题材背后的有趣故事。毕竟我们花钱买是石头,收获的却是文化的享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