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学时成绩很渣,初中靠着一股蛮劲把成绩搞了上去,还被衡中录取了。 但进入衡中,又发现大神林立,想当人家腿毛都要排队等毛孔,才明白蛮拼不是一切,必须创造自己的学习体系。 不论是衡中的学生还是北京的学生,“开窍”都是同样的过程。所谓开窍,无非是以下六个步骤: NO.1 找到学习动力 先问一个问题:为父母而学习的人,会比为自己学习的人动力更强吗?这是我初中时深深思索的问题。 当时班里有一位女生,家在农村,家境相对贫寒。每次做经验分享,她都强调:父母养我不容易,我是为了父母而学习。 我很佩服她,也被她的善良所感动。但我每次都会直言:我是为自己而学。我努力学习是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过上想要的生活。 那么,谁会赢呢? 班里老师都认为,为了更伟大的目标而努力的人,动力一定更强,所以觉得那位女生的成绩会更好。 但结果相反,虽然那位女生也去了不错的高中、不错的大学,但成绩并不如我。 据我观察,她在学习的动力方面,比我少了很多迫切性、进取性。高中时,我从没想过要恋爱,她身边却总伴着男友的身影。中考冲刺期的时候,她的抗压能力也比我差很多。 后来随着成长,国家成了我选择前行的方向。但在具体的学习中,我并不觉得自己的学习动力有所增强或减弱。 所以,为哪个目标学习,只能决定我们前进的方向,不能影响我们学习动力的强弱。 如果你只是想在中高考中取胜,就不必在意你是为了大目标还是小目标而学。高考是一场限定跑道拼速度的竞争,境界不构成优势。 你需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学习动力。它可以是小小的虚荣心,可以是强烈的荣誉感,可以是改变家境的迫切渴望,可以是追求真理的内心需求。 任何一种动力,只要真诚、切实,就可以帮助你攀上巅峰。 NO.2 保持学习动力 再问一个问题:当你选择玩或学习时,你要如何说服自己选择学习,而不是选择玩?这里,有两种方法。 一是告诉自己:如果现在学习,就会增涨知识,考更高的分数,去更好的大学,有更棒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过上更优质的生活。所以,我要学习。 二是:我认为我应该学习,虚度光阴让我愧疚,所以我选择学习。 哪一种更有效?很多人会选择前者,但我会选择后者。 因为前者是“利性自律”,后者是“德性自律”。 利性自律,是以结果为导向,通过推导结果来为学习提供动力;德性自律,是扪心自问,借助心中的觉悟,做出正确的选择。 利性自律 采用利性自律,在学与玩之间做选择时需要做漫长的推导,而推导本身就是一种意志力的消耗。 你告诉自己:“努力学习可以增进知识,增进知识可以考高分,考高分可以.....欸,又有微信新消息.....”然后就悲剧了。 你会发现使用利性自律,每次都要耗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并不能习惯成自然。 德性自律 而德性自律依靠的是人性的道德本能。 人性的道德本能是强大的,即使是意志力最薄弱的人,也不是未经挣扎就投向手机电脑的怀抱。在本该学习的时候打游戏,心底不可能没有愧疚。 只要借助这种愧疚,相信这种愧疚,把虚度光阴的愧疚放大,把学有所得的喜悦彰显,心里德性的力量就会像禾苗遇春雨,茁壮成长。 我现在休息时间都是背英文、日文单词。也就是说,对大部分人来说万分痛苦的事,对我来说却是大脑的歇息。 即使有一段空白时间突然摆在面前,我也不会错过它,因为德性自律变成了我的本能。 NO.3 时间管理与作息 很多人觉得学霸这种生物特别厉害,好像他们都不用睡觉。那他们的作息时间到底是怎么样的? 衡中作息时间表 其实大家的身体都差不多,学霸不会困,靠的不是体力,是自我管理(精力分配与时间规划)。 一天分成三个阶段,规律作息,精进细节,才可以游刃有余。 建议 早晨解决三件事:1. 起床 2. 清醒 3. 专注 下午解决三件事:1. 饮食 2. 午休 3. 运动 晚上解决三件事:1. 冥想 2. 间歇 3. 总结 NO.4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再问一个问题:怎样才算社交能力强?会聊天?人缘好?性格外向?敢说话? 或许并非如此。 什么是社交能力——这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原则。 我对待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宁简勿繁。 整个高中三年,我只有一位朋友,其他人际关系近乎为零。稀少的社交让我心绪宁静,思维专注。 这样带来的疑问是:我进入大学,步入社会,会不会变成社交低能儿? 目前看来并不会。 大一,我参加了学生会和社团工作;大二开始巡讲,整日与老总、校长们打交道;现在收到几家公司的offer,开始实习。在以上几个领域,大家对我的评价都是:处事沉稳,善于沟通。 我在社交上几乎不耗费时间,我拒绝聊天,也不会定期“联络感情”,绝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思考、写作。 为什么减少社交数量不会导致关系恶化? 因为成年人社交的本质是资源共享和利益交换,你的能力被别人需要,而别人又有你需要的东西,然后你们就达成合作和交换。 在这场交换中,你的能力是商品,你拿到的是报酬,这就是商品价值的体现。 虽然听起来冰冷,但这就是事实,这决定了真正的沟通是简洁的。 而中学阶段人际关系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与他人没有“业务往来”,我们通过考试来宣示能力,而不是通过社交来推介能力。 因此,明白了社交的本质,即使身边的同学每天喋喋不休,我也不会害怕自己在社交方面落后于人。 后来我见到的很多人,熟人如过江之鲫,然而真正的朋友却连一个也没有。所以我知道,朋友贵精不贵多。 但家庭关系处理起来就更困难、复杂了。 我不敢提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只能根据经验建议一句:家中一旦出现可能干扰学习的问题,最好选择软处理和冷处理。 家庭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稳定长久的,几乎不会变更。所以加强沟通、力避冲突是更为适宜的选择。 有一位清华大学的学长曾回忆起他高考那天,父母在他将入考场时与他发生冲突。当时他感到特别委屈,却没有多言,安静地考完了试。 他知道他的父母平时并不是暴躁的人,但面对高考,他的父母焦虑紧张,又缺乏应对的经验,无意中便把他当做了宣泄口。 如果当时学长选择激化矛盾,恐怕人生轨迹都会发生根本的转折。而且最关键的是,他的父母并无恶意。 所以我想说:家庭关系有问题,未必都是你的错,但如果处理不当,损失却基本由你承担。父母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难以论清对错,我只能说,在人生紧要的关口,冷静很重要。 NO.5 强大心态 “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有强大的心态。”这话听起来好像中学生就不能有强大心态。但其实这里所说的经历不单指社会阅历,而是指你走过的一切。 谁没考砸过?谁没浮躁过?这些就是你的经历,而问题在于提取。 当你考试失利,你该怎么做?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继续努力。但我更希望在继续努力的同时,你能够思索问题所在、调整自我、强大心态。 心态不是简单的一句“振作起来”或 “不要浮躁”,而是要顺势而为。 在“势”不利我时,要保持冷静,学会反思。错误不经省察与修正,一味冒进,就会越走越差。 反之, 成绩迎来提升期时,建议大家奋力拼杀,因为此时我“思”的时间少, “学”的时间多。而且你会发现越是奋力拼杀,浮躁越少,因为浮躁某种程度上正是精力无处释放的结果。 NO.6 具体学习方法 首先,关于学习,有一个错误的常识。 以学习英语为例,一个人先学了错误的发音,再纠正;另一个人直接学正确发音。会出现什么结果? 结果是,前者耗费更长时间,但比后者的时间长不了多少。 那么,如果给你两个选择,一是学习发音不正确的英语;二是根本不学,等能学正确发音时再开始学,你选哪个? 我选前者。 实际上,纠正发音根本不难。很多时候,修正了一个元音,就能修正一大批单词的发音。之前学习的语法、背下来的单词也并不会因此消失。 其实在很多领域如历史、哲学、写作中,都存在一个真理,那就是:先接受错误的,那么正确的也会更快到来。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学习正确知识的条件,或无法判断我们所学的是否正确,便停止学习。但你要知道时间终究是不等人的。 所以我的方法是:大胆去学,学错了没关系,错误使正确更彰显。 然后再说说写作。 要明确一点:写作能力一定是学来的。文学不讲“天才论”,多阅读,多动笔,比什么都重要。 所谓学习,无非是新作家学老作家,今人学古人,古人学更古的人。 比如汪曾祺的《受戒》是极为优美凝练的小说,其中描写仁山和尚时用了一句: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这句描写真是让人叫绝,精炼传神,画面感十足。但这句生动描写并非汪曾祺灵感所至,而是借鉴了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长妈妈时用的一句:她生得黄胖而矮。 我们学习写作文,不阅读不行,不练笔更不行。 对于高三的同学,大量阅读不现实,所以有一个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每周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达到能复述的地步。 满分作文未必有完美的语言,但一定有完美的结构,所以直接汲取满分作文的营养也是条捷径。 另外,关于每天的随笔,富兰克林的方法可以一试:背过或读过一篇文章后,晾几天。等记忆模糊一些,提起笔来重新写,看看自己写的跟原文差在哪里。 接下来说一件重要的事情:记忆。 记忆不能走捷径。 人的记忆全靠理解与重复,妄想依靠所谓超级记忆法来提升记忆力是绝不可能的,其实它的原理就是“定桩法”。 “定桩法”是什么? 我给你20个毫无关联的词汇,如“勤奋”“水杯”“电脑”等,你能否在一分钟内背下来?很困难。但运用定桩法可以轻松做到,比如大家都会背《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正好是20字。现在你把“勤奋”与“床”联系在一起,提到勤奋你就想到床,提到床就想到勤奋。然后“水杯”跟“前”在一起,“电脑”跟“明”在一起...然后当我要你背这20个词时,你脑子里背的其实是《静夜思》——这就是定桩法,20个字就是20个桩。 如果我让你背一万个词呢?一万句的文章呢?去哪里找这么多桩?也很简单,找一条路。你每天都走的一条路,你记住路上的每一个事物,消防栓、招牌、电线杆、桥洞...然后每个事物就是一个桩。 但我很快惊醒:人生中哪一场考试会考我意义毫无关联的单词,会让我通篇记忆一万句的文章而不考文章的内涵? 这种只讲背诵不讲理解的记忆法,是死记硬背。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科技发明创造和文学艺术瑰宝,又有哪一项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得来的? 看透了这一点,我就毅然抛弃了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 既然记忆没有捷径,那记忆靠什么?只有理解和重复。 理解,是说理解学习对象背后的内涵和逻辑,尤其是背诵文章时,有了透彻的理解,记忆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重复,更是一切记忆的提高法则,尤其是单词、文言文字词,只有重复才能熟练。 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英语单词背了一遍过几天就忘,是不是记忆力不行。 呃,我自认脑袋不笨,但英语单词一遍背下来也真是闻所未闻。短单词七八遍才能熟练,长单词怎么也得十几遍,而且还要配合阅读,不断巩固,才能把单词量稳在高位。 所以记忆这个东西,真的不要走捷径。 那很多同学会问 “为什么我们掌握了这么多学习方法,还是考不好?” 我想说:看到即是改变。产生了不一样的认识,就说明已经打破了原有的认知框架,掌握了是否改变的选择权。 就像真正自卑的人是意识不到自己自卑的,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这么糟糕,是没有改变的选择权的。那些判断自己自卑的人,说明他们知道自己比自己以为的要好啊,他们其实已经有了走出“自卑”的选择权了。 所以,恭喜每一位已经看到了不一样的人,改变的按钮其实已经在你们的手上了。 你要做的其实就是: 1. 根据一个个考点,做对应的模型题,并有意识的把模型建立在脑海中。最好能做到在读完新题时就能明白这道题想考你哪几个考点,这道题是哪几类模型的结合; 2. 针对自己薄弱的模型,做习题去明确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并在刷题中实践巩固; 3. 循环以上两步。 马上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开窍不过如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