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们,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新版块,免疫抑制与感染。在临床中,免疫和感染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近年来,随着诸如器官移植手术的推广,免疫抑制剂使用的逐渐增加,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增多等,免疫抑制人群的感染(Immunocompromised Hosts Infections)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重视。本版块由免疫抑制与感染团队为大家精心准备,旨在每周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知识点,走入临床免疫与感染的世界。 今天的第一讲,将先为大家介绍,目前已经被广泛重视的,器官移植后感染绪论…… 器官移植是各种终末期器官衰竭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器官移植事业蓬勃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的器官移植数量达到了135,860例,较2015年增长7.25%。而其中,器官移植的大规模推广与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密切相关。 2016年全球器官移植的国家分布 来源:http://www./ 诺贝尔奖的荣光:器官移植和免疫抑制剂的历史 1954年12月23日,波士顿的Peter Bent Brigham医院,一个外科团队摘取了一个健康者的供肾,将其移植于他的同卵双胞胎身上。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受者此前饱受慢性肾小球肾炎折磨,而移植的肾脏马上发挥了作用,此后他又存活了9年,直到移植肾再次因复发的肾小球肾炎而失去功能。而供者又存活了50年。这例成功的移植手术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在此前后,是艰难地对于供受体免疫关系,及免疫抑制剂研发的漫漫长路。 第一例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 来源:Sayegh MH et al. N Eng J Med.2004, 351;26: 2761-6. 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一直是移植广泛推广的最大障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第一个免疫抑制方案试图使用非致死性的全身放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来抑制排斥反应。然而这个方案没有获得成功。 1959年带来突破性进展的是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血液病学家Robert Schwartz 和William Dameshek,他们报道了一种已经在急性白血病中应用的化疗药物,6-巯基嘌呤,可以抑制实验兔的免疫反应。接着,Wellcome研究所的Joseph Murray 和Roy Calne开始着力筛选合成6-巯基嘌呤的类似物,并在狗肾移植中测试效果。最终,只有一种合成物带来了长期生存率,即硫唑嘌呤,且只在一小部分动物中成功。 然而这个发现马上就激进地促成了1962年的第一项临床研究。在接受硫唑嘌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移植受者中,移植器官的1年存活率为40~50%,较动物实验显著增加。Joseph Murray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 1990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Joesph Murray 20世纪80年代,环孢霉素的加入使器官1年存活率从70%提高到了80%。之后越来越多强劲的免疫抑制剂被开发出来,大大提高了短期器官存活率。 然而,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率仍不够满意。这其中有慢性移植物失功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移植后感染。 新时代的隐患:免疫抑制与感染 免疫抑制治疗是一柄双刃剑,在降低排斥反应,从而保护移植器官功能的同时,增加了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率。 由于免疫抑制强度、移植器官、供者来源等因素,不同研究对于移植后感染发生率的报道差异较大,综合各报道,不同病原体的移植后感染发生率大致如下: 来源:Patel R, et al. Clin Microbiol Rev. 1997; 10(1): 86-124. 而感染已成为移植术后的首位死亡原因。在美国匹兹堡的一项从1982到1997年的长期研究中,跟踪321例移植患者,64%死于感染。 如今,移植后感染的模式也已较前有所不同,原因包括推广了对卡氏肺孢子菌和巨细胞病毒的常规预防性治疗,一些新发的临床综合征(如BK肾病)和耐药病原体的感染。 所以,我们更需要及早诊断及治疗移植后感染,才能保护移植器官功能,延长移植受者的生存率。 移植后感染流行病学初探:时间线及来源 一般来说,移植后感染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术后一个月,术后一至六个月,及术后六个月以上。每个时期常见的病原分布不同。 另外,移植后感染也分为四个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