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纪晓岚铭 紫云砚 尺寸:长12.8cm;宽8.8cm;高2.8cm 成交价:RMB 5,865,000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2春季拍卖会
说明:“紫云砚”为纪晓岚自用砚,著录于《阅微草堂砚谱》当中,也是其仅存于世的八件藏砚之一。此砚砚色青紫泛红,色泽莹润,石质致密而细腻。砚膛平浅,长方砚池深凹,砚背中心深洼,镌有纪晓岚铭行书乙首:紫云割尽无奇石,次品纔珍蕉叶白,如今又复推青花,摩挲指点争相夸。一蟹不能如一蟹,可怜浪掷黄金买。请君试此新研砖,挥毫亦自如云烟。 庚戌(乾隆五十五年,1790)腊月晓岚题。 以“紫云”喻端石的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端石产于端州肇庆(今广东省高要县),出土砚石以紫色为基本色调,据宋代《端溪砚谱》记载:“石性贵润,石色贵紫,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故诗人以“割紫云”形容其石色。然而,由于各坑砚石的矿物构成之成分各异,于是形成不同的石色或特征,如青紫泛蓝、青紫泛红、紫如猪肝,或有泛青苔斑点等等。因此,端石也被文人赋予各种美丽又虚幻的名称,如青花、冰纹、天青、翡翠或蕉叶白等等。纪晓岚于铭中谈及彼时端石砚料已渐枯竭,紫端日渐变得稀有。反而是具有蕉叶白、青花纹的砚石,因石色不够纯净,过去被目为“石病”,非佳砚,如今却受人追捧赞赏的现象。纪晓岚庆幸自己能获此紫云砚,时隔两百多年,我们犹可想见他的得意之情,已全然流露于“挥毫亦自如云烟”一句中了。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早在汉朝就出现了砖砚、瓦砚,后来才逐渐有了石砚。到了隋唐,就有了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和山西的澄泥砚。端砚名列各砚之首,最享盛名。 梁金凌 清明上河图砚 尺寸:138.5×77×6cm 成交价:RMB 17,250,000 广州市皇玛拍卖有限公司2013冬季拍卖会 说明:体型如此之大而且质地纯净的老坑石极为罕见,石材上汇集了端砚砚石所有的优质石品花纹,诸如:冰纹冻、鱼脑冻、蕉叶白、胭脂火捺、天青、青花、金银线、石眼等。作者利用砚材大型的特点,刻画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雕工精致细腻。画面上端镌刻元代杰出书画家赵孟頫为这幅名画题写的名称和诗作。背面镌刻凉州太守杨如寿书写的跋文。 端砚 :其质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柯山(又称斧柯山)因其“身体的重量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乃至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端州所产石砚,故名“端砚”。 端溪产砚,名坑有十:一、老坑,水岩砚石,为端溪砚中之最优秀者;二、麻子坑砚石,仅次于老坑;三、宋坑,次于老坑和麻子坑;四、坑仔岩,介乎老坑与麻子坑之间;五、梅花坑,亦名九龙坑,石质近宋坑但较粗;六、绿端,一片青绿,较名贵难得;七、宣德坑,质近宋坑;八、朝天岩,砚石紫兰;九、白线岩,石分三层,各有特色;十、古塔岩,近似老坑。 清乾隆 歙石仿古六砚 尺寸:尺寸不一 成交价:RMB 8,280,000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1年秋季拍卖会 说明:此套砚砚质润洁细腻,石色青黑,砚面含有点点鱼子,熠熠生辉。砚的做工极其规矩,铭文书体、雕镂、布局一丝不苟,整体无一瑕疵,堪称完美。 乾隆时期的御制仿古砚一直是古砚收藏中的重点,但是,都为套砚中的零星个砚,同一砚材,成套并且盒装的仿古六砚迄今为止没有在公开市场出现,套砚少的原因是因为存世量,已发表的资料显示,同一砚材,成套盒装的仿古六砚惟见北京故宫的紫砂成套仿古六砚二套与歙石成套仿古六砚,以及台北故宫歙石、端石混装成套仿古六砚一套。此套砚不但是同一砚材——歙石,并且每一方砚上都有歙石特有的石品——鱼子,可谓不惜工本,精彩纷呈。 收纳六方仿古砚的砚盒也是极具宫廷特色,砚盒按照砚形定做,为紫檀木填金。盒面为精细、工整、对称的花卉纹,并佐以蝠纹,阴刻填金。盒的周缘为浮雕的夔龙纹,夔龙相向,规整而流畅。砚盒的四侧及盒底皆饰回纹与番莲纹样。北京故宫藏有松花江石旭日东升池砚,为清宫旧藏,收纳此方松花砚的亦是紫檀描金花卉纹砚盒,撰写者说:“砚盒装潢考究,纹饰华丽,为典型的宫廷特色。”比较六方仿古砚的砚盒与故宫砚盒,纹样布局相同,制作工艺相同,应该是同出一门的造办处砚盒。 歙砚 :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唐属歙州)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居于名砚地位。 清乾隆 “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 尺寸:长14.5cm 成交价:RMB 14,000,000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年5周年春季拍卖会
说明:此整器作卧虎之形,色属澄泥砚中最为上乘的鳝鱼黄,乃吴中供御巧匠根据绛州澄泥配方重新创造之品,器表满布以矿物颜料仿古铜器的青绿锈色,上以洒金点缀,相互映衬甚为巧妙。砚盖以简单率性之工巧雕虎首,两小耳微尖,双眼高突,略具猫态,工简而意丰,韵味十足。砚面沿边起细棱,盖边突起宽边可与砚身扣合,呈子母口。墨堂略凹,以太极图形雕作墨池。盖内阴刻清高宗隶书砚铭:“吕老所造,兹不可得;金阊巧锻,如伏虎式,球琳其质,青绿其色;置之旧侧,几难别白;列于文房,友乎子墨;几暇怡情,挥毫是北;每绎旅獒,不无惭德。”署款为“乾隆戊戌仲夏,御铭”,下有钤宝二,曰:“比德”、“朗润”,称赞了传统中吕洞宾(绛州人)创制澄泥砚,新仿砚几可乱真,可列为文房佳品。此砚雕凿中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状物摹态,形象毕肖,灵通活脱,逗人情思。将其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四宝之一,亦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 清乾隆 御铭仿宋天成风字澄泥砚 尺寸:11.3×10.4×2cm 成交价:RMB 3,335,000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12年春季拍卖会
铭文: 1.仿宋天成风字砚 2.庶征有五风惟殿,休咎之间圣蒙辨。赵宋制斯风字砚,曰时曰恒其义见。漉沙得泥自绛县,爰仿厥式绨几荐。缅想歌薫万民奠,敢恃夸雄一己擅。印文:比德 朗润。 澄泥砚: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质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砥砺,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结实又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一种植物的花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清康熙 御制松花石龙马砚 尺寸:长9.9cm;宽6.3cm;高1cm 成交价:RMB 4,256,000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春季拍卖会
说明:松花石产自东北吉林松花江畔,成为官砚砚材则在康熙年间。 康熙一朝,原本籍籍无名的松花石摇身一变而成御用砚材,历雍正、乾隆而式微,且仅选供砚材,未有其它制器成品。即使清末仍琢制松花石砚,但所用石料乃前朝所存。整个清朝均以松花石砚为皇室专属用砚,仅在宫中造办处砚作琢制,或清供,或赏玩,或赐赠,内府管理严谨,非但民间不得见,宫廷御用也小心择取,不单是其属祖宗发祥地的产物,松花石确实是砚林中的奇材瑰宝。而宫匠所刻,倶是佳作,每件松花石砚皆有不可取代的独立性,材美工巧,形体各异,方圆有别,纹饰变化丰富,实为清代宫廷的艺术代表。目前北京故宫馆藏的松花石砚约八十多方,台北故宫有近百方,据统计两地故宫的松花石砚多数是在康、雍、乾三代制作,其中康熙朝的质量最为精良。 松花石砚:松花石为原料雕制而制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发掘于长白山区通化县大安镇湖上村“别鸪洞”,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这里也是松花江的中段部分,树木丛生,林海茂密。六月时节,长白山松林中黄绿色的松花开放,给初春的长白山带来了勃勃生机,而这种石头的颜色和开放的松花色泽一样,故人们把它叫做松花石,以松花石雕制的砚台就叫松花石砚。 转自艺术品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