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婷 李 琳 〔内容摘要〕 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背景,分析了六盘水市政策形势、自然条件、种植现状、市场供应等情况,提出了对六盘水蔬菜种植布局、产品结构的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 蔬菜 结构调整 〔作者简介〕 国家统计局六盘水调查队 一、政策形势与自然条件较好,发展蔬菜产业正当时 (一)政策机遇。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贵州正在进行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对“吹糠见米”的短平快蔬菜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根据省统计局测算,种植玉米每亩产值680元,而种植蔬菜、食用菌的每亩产值分别是玉米的10倍、46倍,按蔬菜亩产1.67吨计算,每亩收益为6800元,则生产一吨常规蔬菜可实现收入4000余元。据六枝特区呈祥蔬菜基地介绍,2017年蔬菜每亩收入在4800元左右,按照现行脱贫标准3335元看,调减玉米种植,发展蔬菜产业能较好助力脱贫攻坚,带动农民增收。 (二)自然条件优势。六盘水市位于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珠江水系57条、乌江水系14条、10公里以上河流43条,地势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中,钟山区西北高、东北低,最低点在月照乡的独山村界河出境处(海拔高度1450米);六枝特区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最高的老王山海拔2126.9米,最低的北盘江出境处(毛口)海拔609.5米,相对高差达1517.4米,区内平均海拔在1200-1400米之间,分布许多山间盆地、丘陵和坝子;盘县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隆起,以高原山地为主体;水城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5米,一般多在1400-1900米之间,地貌以山地为主。据六盘水市气象局资料显示:六盘水市全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降水量1349.4毫米,日照时间1385.4小时,无霜期200至300天,相对湿度为75.7%,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六盘水 “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立体气候特征,加上喀斯特地形地貌,适宜发展具有凉都特色的蔬菜产业。 二、种植、消耗有缺口,六盘水市扩展蔬菜种植有必要 (一)种植现状。据市农委资料显示,当前六盘水市蔬菜种植几乎包括了市面上销售的全部种类,且以“大路菜”居多,如白菜、莲花白、萝卜、西红柿、豇豆、菠菜、青椒、葱、莴笋、辣椒、茄子、黄瓜、小瓜、姜、蒜等(详见下表)。但从时间上看,每年4月、9月等换茬季及冬季,本地供应存在断档,主要依靠外地供给。据佳惠超市介绍,本地菜断档期,超市每天外购蔬菜在1万斤左右;本地菜供应较充足时,每天外购蔬菜约8000斤。另据六盘水市钟山区农业商贸有限公司介绍,本地蔬菜市场占有率在20%左右,对外依存度还较高。 (二)居民餐桌消耗基本情况 据六盘水市钟山区农业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水城、钟山)每天需要供应400吨鲜菜,盘州市供应200吨,六枝特区供应100吨,全市城镇鲜菜供应量为700吨左右。从居民消费蔬菜构成和城乡居民消耗以及部分大超市销售构成渠道综合分析,在居民蔬菜消耗构成中,“大路菜”消耗量居多,约占53.1%。从佳惠超市提供的2017年全年蔬菜销售数据分析,2017年全年共销售蔬菜约640吨(不包含薯类、特价蔬菜等)。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白菜(占比重为10.9%),其次是白萝卜(占9.5%),再次是南瓜(占8.3%),其他类别(占8.2%,主要包括大葱、毛豆、蒜苗等108个蔬菜品种),其余类别蔬菜消耗占比差异不大。 总体来看,无论种植还是消耗,“大路菜”数量或占比都高,且多依存于外地。适度发展大路菜、培育特色蔬菜,满足居民消费多样性需求是六盘水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一条出路。 三、调整蔬菜种植的建议 (一)按照蔬菜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品种及种植面积。据调查了解,六盘水市蔬菜种植随意性较强,易出现滞销情况,为避免类似问题发生,建议各基地种植蔬菜时,按照六盘水市居民对各类蔬菜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扩大白菜、萝卜、莲花白、西红柿、青椒等品种种植面积,满足本地需求。各县(市、特区、区)、基地种植信息要建立交流渠道、互通有无,讨论种植技术、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种植经验交流等方面信息,保证信息畅通、实时掌握市县内种植情况。 (二)延长供给周期,增收与增效双促进。根据六盘水地区内自然条件特点,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节调整蔬菜种植安排,让低热河谷地区与高山冷凉地区打时间差,满足不同时节本地蔬菜供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满足市民对新鲜商品的需求。建议:一是钟山区北部五乡镇地势较高,可充分利用温差,在已有基础上科学配比种植品类,瞄准冬季蔬菜市场供给。同时,弥补淡季本地供给量;二是沿北盘江流域内的13个乡镇(都格、发耳、杨梅、果布戛、野钟、猴场、鸡场、营盘、新街、顺场、花戛、中寨、毛口),最低海拔在645-900米之间,平均气温13-18.5℃之间,年降水量1088-1500㎜之间,处于低热河谷地带,适合发展早熟蔬菜,提前高价抢占市场。同时,利用低热特点培育秧苗,弥补倒春寒期间高海拔、低气温、低地温地区秧苗需求,保障种植链条完整性和后期蔬菜供应延续性;三是六枝特区南部,毛口、洒志、郎岱、陇脚、折溪、落别、大用、木岗等乡镇处于贵州境内陆势较低处,年平均气温约16.3℃,年平均降水量约1408.138毫米,且区域内含有黄壤、水稻土、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等类型,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培育不同品种,多季种植蔬菜;四是盘县境内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有部分隆起(乐民、响水、民主等地势稍高),除北部北盘江流域外,西南部平关、石桥、水塘等地海拔虽高,平均海拔达1726.67米,但年平均温度可达14.4℃,年平均降水量达1439.15㎜,且含有黄壤、黄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等多种类型,可依托已有种植基地分布网格,科学规划种植品类和数量,积极补充市内市场。 (三)做精做特,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其他周边省市相比,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量、技术、经验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距,须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蔬菜发展道路。随着生活质量提高,消费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转变,而六盘水市蔬菜产业结构仍以低档、常见产品为主,优质、高档、深加工产品较少,远不能适应城乡居民多样性消费需求,发展绿色、生态高山冷凉种植将成为六盘水市打开种植业发展大门的钥匙。从居民消费价格调查了解,市面上销售的高山娃娃菜、高山小白菜等特色蔬菜生产周期长、口感佳、价格高、受欢迎,如普通白菜批发市场发价1.2元/公斤,高山小白菜发价4.0元/公斤。建议:一是因地制宜,发展高海拔冷凉特色蔬菜。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充分利用高山荒地资源,发展具有六盘水市特色的高海拔冷凉绿色蔬菜,切实带动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二是发展满足六盘水消费需求和偏好的小众产品,满足居民多样性需求,助推农民增收。如香椿、水芹菜、刺老包、蒲公英、小苦蒜等野生产品,营养价值高,绿色无公害,备受市民青睐。如香椿,上市价格可达50元/公斤,仍被抢购。 (四)继续扩大优势品种种植,延伸产业链,规避滞销风险。目前,六盘水市种植的辣椒、小黄姜等特色产品品质较好,除直接供应市场外,应多渠道提升附加值,解决销售问题。建议:一是与关联产业进行合作,量价均有保证。如:与康师傅合作,六盘水市生产的小黄姜供康师傅用于方便面加工,不仅能解决滞销困境,还能树立品牌。二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多渠道增加收入。如以魏老妈、杜姨妈等辣椒品牌为抓手,抓好企业与基地合作发展特色辣椒种植,用高品质原材料助力品质提升,实现产销一体,提高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