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下面说一下历史副线区。根据地理空间的构成及历史传统,此区域又可分为西域新疆区和青藏高原区,“高原区”以青藏高原的边缘为界,“西域区”在甘肃省玉门关以西。 至此,中国所有的地理环境,按照“大历史”的视角,最终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草原游牧区、中原黄淮区、长江海洋区,西域新疆区及青藏高原区。因为目前主要地理分析中,此分类非主流,故以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代替,如图所示: 图8: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 综上,我们根据20世纪60年代著名学者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经过中国国务院、外交部的同意,确定以18世纪50年代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时期,中国清朝中期版图为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都是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在这个范围内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只是在分析时,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经常对比现代中国地理版图加以说明,但无本质上的差别。因为现代的中国大体上保持了先辈们留下的疆域和板块。 这个定义,也是我创作、叙述以史实为基础的的连载故事集中的对象,在此范畴内,所有“天下苍生”的长远根本利益是最主要的价值标准。这里引用北宋著名大儒张载的名言“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能体现中国历代先贤们的爱国热忱和历史使命感。 说完了“中国大历史”中的地理因素,下面就必须说到最直接的历史因素了。尤其是中国较早的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还有主要史书、历史人物的一些主流观点和传承了。首先要弄清的一个概念,在古代的意义上,什么是“中国”?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多民族融合国家;汉族是主体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的地理疆域辽阔,先秦的上古时期,华族和夏族融合后形成华夏民族,主要繁衍生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中,有“中央之国”,“中央之城”的意义。原文是:“皇天既付中国,民越阙疆土于先王”。《尚书》相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编订的。周朝也是我国开创制度、文化传统的重要时期。在西周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清楚的描述了华夏与“四夷”的区分,如图所示: 图9:华夏“四夷”示意图 和图中所描述的一样,处在最中央的是周天子,然后其周围是内臣、外臣,这些合起来即为当时的“中国”,有时也叫“中原”。其核心区域大概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至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再往外扩展,就是朝贡国了。一般这些朝贡国也属于“中国”的势力范围。朝贡国一般要接受天子的分封,分封的爵位等级总共分五级,即“公、侯、伯、子、男”。前两个等级,由天子主要分封给朝贡国的领主。后三个等级,则可以在朝贡国内再实行分封。最后,最外围则是化外之地。东边的为“夷”,西边的为“戎”,南边的为“蛮”,北边的为“狄”。 《尚书.大禹谟》中有记载:“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吕氏春秋.审分览》中,对此记述的更详细,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其实,中国几千年的生存、发展、斗争史,就是一部不断扩大“中国”这个概念和领域,不断融合四方少数民族,不断更新、创造文化的历史。尽管在当时,“四夷”的称呼具有一定的歧视性,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演进、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同化。到了接近现代中国时,“四夷”已逐渐没有了歧视性。因为,我们已经融为一体,后来的中国,比较流行的俗语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普天之下是一家”。 说到上边提到的中国俗语,我们也要对“四海”这个概念说明一下。中国古代时的“四海”与现代中国地理上的四海是显著不同的。现代中国地理上的四海是指: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但是古代的四海,既是地理的,也是人文历史的概念,一般包括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海。古代的“东海”是指中国领土大陆东侧的海,包括今天的渤海,黄海和东海。“南海”是指中国大陆南侧的海,与今天中国的南海大体一致。“西海”则是指位于欧洲和亚洲交界处的“里海”,《后汉书.西域传》中称当时的罗马帝国为“大秦国”,亦云“海西国”,这里的海西,即是指“里海”之西。“北海”在中国古代的所指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即《汉书.苏武传》中记载的苏武牧羊之地;另一种是指今天的“日本海”,在朝鲜半岛东侧,日本北海道、本州岛的西侧。 以上说明的古代“四海”,基本上是中国历史上能够直接辐射和影响,甚至控制的最边缘区域。我们后面的“大历史”故事中,一般的场景都在此范围之内。 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讨论,该说到“普天之下”这个概念了。这方面,其实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逐步的为大家拨开蚕茧,一层层的条分缕析一下! 说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就必须谈及思想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创造者群体,也就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知识分子阶层。那么古代读书人阶层的主要特征,或者他们的主要追求是什么呢?贯穿几千年的历史,概括起来,古代读书人追求的理想可以用四个字表达,即“修齐治平”,具体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平天下”的说法,就与我们上面说的“普天之下”概念关联上了。 “修齐治平”的追求,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中《礼记.大学》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的《大学》, 即我国古代主要典籍中的“四书”之一,其他三个为《论语》、《孟子》和《中庸》。这四部典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影响最大的,也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最能反映读书人追求的。 总之,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主要反映在《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追求的目标。至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者被后人合称为“三纲领八条目”,而以上的历史传统,主要形成于西周时代。 在周朝的礼制中,对统治阶层的贵族做了明确的划分,从高到低的等级有“天子”(对应天下),“诸侯”(对应国),“大夫”(对应家)和“士”,士以下者则为平民。中国古代读书、识字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低,士是贵族中地位最低且人数最多的。早期的士,分为“文士”和“武士”。但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中国历史总体上,维持了文官集团协助皇帝统治的局面,所以自此以后的士,专指文士了。 我们继续在中国历史的思想文化领域探索,就需要与世界历史上的其他文明做适当的比较,以方便大家的深入理解。如果问你,什么样的标志符号(类似logo)可以代表中华文明呢?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们来对比着解释。 大家都比较认可:世界上的欧美西方文明,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极大,一般可以用“十字架”标志来代表欧洲文明,也包含现代的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另外,在中东阿拉伯地区,当地的文化或文明,受到伊斯兰教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文明的主要标志是“新月”。对于华夏文明,西方多数学派认为,中国是儒教国家。至于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标志问题,首先这个标志必须是中国的先贤们原创的,其次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根本且持久的影响。按照以上的标准,比较客观公允的,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标志是“阴阳八卦图”。 阴阳八卦图也叫“太极八卦图”,最早见于《易经》的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关于此图的由来,《易·系辞传》中记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的始祖,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上面的两仪是指阴阳,四象一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八卦分别是指乾(指天),坤(指地),兑(指泽),离(指火),震(指雷),巽(指风),坎(指水),艮(指山)等八种自然现象。尽管八卦的方位和排列次序,有历史演进的不同,但在西周时,基本确定了下来。具体如图所示: 图10:阴阳八卦说明图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