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几天回答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厌恶当前工作怎么用古诗词表达? 有诗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年轻人都会遇到坎坷,没有人能够总是一帆风顺,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 厌恶当前的工作只有两个办法,让厌恶转为喜欢或者去另外一个地方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相对来说,古代的读书人就没有我们这么自由,要么作官要么做民。很多喊着归隐山林的人其实是仕途不顺利,发一发牢骚后还是甘愿在宦海沉浮。不过也有一些真的隐士,因为厌恶当前的“工作”选择归隐。 寻找这一类的古诗词,也不太难。可以从古人挂冠辞去的故事入手。然后寻找用了这些典故的诗词即可。我们先看看有哪些最常用的这类典故。 一、辞官与隐士1、西晋时期张翰
晋书说张翰见到秋风起,想到了老家的美味,于是说人生追求的是自由,既然感到束缚,我何必做官呢?于是他就辞职回家了,还写了一首诗传了下来:
2、东晋时的陶渊明:
陶渊明又是一个辞官归隐的例子,因为受不了官场的恶俗,宁可回家种地。东晋灭亡后,他的好友颜延之几次来请他出山,他也不肯再次出仕。 3、 宋朝诗人朱敦儒 北宋时期朱敦儒寄情山水,屡招不就,自作《鹧鸪天》以明志:
我是上天安排管理山水的神仙,所以............ 张翰因思乡而辞官是借口,其实是为了避祸,西晋司马炎把皇位传给了傻儿子晋惠帝,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陶渊明后来不肯做官也有刘裕以宋代晋的原因,作为东晋旧臣,陶渊明没有在刘宋一朝作过官。朱敦儒在北宋是一个出名的隐士,不过在南宋还是出山了,特别是和秦桧有些瓜葛,有损清名。 这些不愿为官的归隐之人,除了他们自己的诗词以外, 引用他们典故的诗词也往往可以表达题主的这种心情。 二、用张翰典故1、松江亭 (唐·王硕) 自恨宦名身未了,拂衣东去阿谁留
王硕在松江亭触景生情,想起来张翰辞官的故事,感叹到:自恨宦名身未了,拂衣东去阿谁留。 2、辛弃疾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意倦须还 身闲贵早
辛弃疾反用张翰的典故,说我不是像张翰那样因为思乡才归隐,而是因为“意倦须还,身闲贵早”,我厌恶了作官 ,既然这样不如早早归隐让自己清闲一些。 不过他在后面也写出了自己的矛盾心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还是寄希望能够得到重用,辛弃疾的内心都有功成名就的理想。 今天厌恶工作的人们是不是也这样犹豫不决呢?累了,厌倦了,不想干了,还要买车卖房成家立业呢?哪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三、用陶渊明典故1、宋·沈辽《春晚偶题》幸有陶公五株柳,不恋河阳千树花。
前两句是对比之法,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辞官归田;潘岳做河阳县令时,满县栽花。诗人不恋做官,自诩有陶公之志。 王安石曾经写诗"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 称赞沈辽,不过因政见不合,王安石罢免了沈辽。后来沈辽获罪下狱,赦免后便流连山水、闭门读书。估计这个时候才有了“幸有陶公五株柳,不恋河阳千树花”的感怀。 2、李德裕《郊外即事寄侍郎大尹》 岂知陶靖节,秪自爱吾庐。
一朝天子一朝臣,唐朝一代名相李德裕被新继位的唐宣宗贬到海南岛,最终病逝于此。 岂知陶靖节,秪自爱吾庐。陶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其《读山海经十三首》有一首写到:
四、和季弟韵二十首 (宋·刘克庄) 昔陪上帝图书府,今作清都山水郎。
刘克庄说自己的弟弟是个饱学之士:“昔陪上帝图书府”。现在呢?“今作清都山水郎。”这是通过今昔对比来夸赞自己个多才而且不贪图名利的弟弟,如今像朱敦儒一样,做了自由自在、不管人间俗务的清都山水郎。 五、唐·马戴《下第别令狐员外》便欲辞知己,归耕海上春。
马戴早年屡试落第,困于场屋垂30年,这是其中一次落第后写的五律。 古人参加科举到考上后宦海升沉,正如今天人们在职场上不停地奋斗,都会有厌倦的时候。所以诗人屡战屡败后说“便欲辞知己,归耕海上春。”我不干了,爱咋咋地,我要回老家种田去了。 不过诗中的话不可当真,古代的读书人参加科举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即使屡试不第,也要坚持下去。马戴在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与著名诗人项斯、赵嘏同榜登第。 结束语无论是今人古人,像陶渊明那样辞官不做甘于贫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像范蠡、鲁仲连一样,功成名就以后再泛舟江湖、解甲归田,就如同今天的人实现了财务自由后,去山村隐居一样, 几个人能做到呢? 所以,大多数人还是要坚持再坚持。 假如真得厌倦了当前的工作,却不愿(不敢)辞职的时候,不妨读读上面的诗句宽慰一下自己:
然后,醒一醒,继续去打拼吧!房贷、车贷、托儿费,前途、梦想、kpi,还在向你招手呢!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