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树妈写的,版权是需要被尊重的。抄袭洗稿是卑鄙的。 1 我特别喜欢看八卦新闻。 因为那里面都是“人”的故事。能看到很多真实的生活。 张柏芝从小父母离婚,所以从刚出道十几岁接受采访时,就发誓要婚姻幸福,生很多孩子。但还是离婚了(我不是说离婚就不幸福,而是说,跟她“从小立志希望自己成为的白头偕老的样子”不一样); 约翰列侬的父亲在他5岁的时候离开。 而列侬抛弃18岁就在一起的妻子辛西娅的时候,儿子朱利安列侬6岁。 列侬被暗杀时,他的第二个儿子肖恩列侬5岁。 约翰列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爱与和平”,但是他自己的人生,以及带给朱利安列侬的人生,却破碎冰冷。 他跟儿子们一样,渴望父爱,终生遗憾; 吴绮莉的妈妈未婚先孕,做了一辈子单身母亲。 吴绮莉勇敢的和已婚的成龙恋爱,希望能拥有和妈妈不同的幸福人生,最后却终于还是复制了 “未婚先孕+单亲妈妈 ”的老路; 张爱玲的妈妈,夫妻不和远走国外,众叛亲离,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张爱玲却只肯给妈妈寄一张讽刺意义大过实际意义的支票。 而张爱玲,苦恋半生,远走国外,孤独终老,死在公寓里几天后才被邻居发现。 左边张爱玲,右边妈妈 …… 每一个目睹过父母情感不幸(婚姻破裂不一定情感不幸,所以特指“情感”而不是“婚姻”),深受其害的孩子,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发誓绝不重蹈复辄,一定要拥有美满的爱情。 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还是感情不遂,仿佛复制了父母的生活,究竟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那么努力的想要逃离父母的魔咒,那么努力的想要幸福,最终还是以父母为模板过一生? 2 我最近看了一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一个孩子失手杀了想要非礼她的人,爸爸为了保护孩子,安排全家做虚假的不在场证明。 爸爸谎称在孩子杀人的那一天,全家在外地旅行。 这个谎言,骗过了警察局的所有人。 因为他们两夫妻——包括上中学的大女儿和上幼儿园的小女儿——每一个人的口供都确凿笃定,非常一致,没有丝毫值得怀疑的地方。 即使警方故意使诈告诉他们,别人已经说出了不一样的事实,可是,他们依然能够很坦然的坚持。 比如,小女儿告诉警察,他们出去旅行,中午吃的奶油面包。 警察骗他说,“可是你姐姐说她吃的是面条”,小女儿很坦然的说,“那她一定记错了,我们的确吃的是奶油面包”。 这样的冷静和笃定使得所有的警察即使心有怀疑,甚至确定他们犯了罪,也无计可施,找不到突破口,最终只能放弃。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爸爸真的在案发的第2天安排了一次旅行。 他把全家口供中,案发那天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真实的带着全家人经历了一遍。 比如坐大巴,去听讲经,然后吃奶油面包,住旅馆,看电影,在提款机取钱……等等。 因为全家人都真实的经历了所有的事情,所以他们能够有鲜明而深刻的记忆,而且还能够生动的表达出每个人当时的感受,比如: “奶油面包很好吃,旅馆住的不舒服,餐厅的老爷爷很友善”等等,这些细节使得警察不得不相信他们的确做了这样的事。 而爸爸需要做的只是把发生这件事情的时间,说谎改到案发当天而已。 所以,每个人的口供,都是他们真真切切的真实经历。 想象一下就会知道,如果他们并没有真的经过这场旅程,而是爸爸只是用“语言”教给他们去撒谎: “我们去坐了大巴,听了讲经,看了电影,住旅馆,吃了午饭……”,那么全家4个人对于并没有同时经历过的事情,回忆叙述中会有非常多的漏洞和偏差。 比如: 到底几点到? 吃了什么东西? 谁接待的? 旅馆房间什么样子? 看了什么电影? 大巴车售票员是谁…… 等等。 而且他们对于事情也不会有真实的感受,一切都是头脑层面的知识灌输,那么一定会露出破绽。 因为没有经历过的事,仅靠“背诵”和“想象”是不可能感同身受,再次复制的。 由此,我们看到: 每个人都能够轻易的记住自己真正参与其中的事情,能够记住自己亲眼所见到的事情,因为身在其中的时候会有亲身感受,这些感受,是我们记住事情的关键所在。 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于是很容易再一次重现它。 ——我想这就是答案了。 3 那些经历过父母争吵,家庭破裂的孩子,即使发自内心的想要幸福,即使对幸福有强烈的渴望,但是对于“幸福的婚姻”,只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一个虚幻的概念。具体的细节和感受却无从想象: 父母怎么叫起床? 睡前会不会说晚安? 家人吃饭的时候聊什么比较开心? 家人有不满的时候,如何沟通不会引发争吵? 父母吵架的时候,说什么能够和好? 孩子犯错了父母怎么做能够表达自己又不会伤到孩子? 孩子哭了应该说什么能够安慰到他? …… 没见过,所以不知道。 不曾真的见过幸福的模样,所以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一举一动中,没有模仿对象,没有关于幸福的记忆。 于是在自己琐碎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用自己熟悉的模式面对。 ——尤其是在情绪激烈的情况下,人的本能,就是启动熟悉的应对模式。 那个熟悉的模式,就是我们“深有体会”的父母的模式。 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是“不幸”的,很容易因为曾经多次目睹,所以非常熟悉如何“变得不幸”,也擅长“制造不幸”。 见识过如何从一句简单的对话演变成一场大战; 又如何从几场大战,最终演变成家庭的破裂; 所以对这一切耳熟能详,熟能生巧。 如果生活中,一边是身在其中耳濡目染的真实争吵和分裂,一边是只存在于头脑中虚幻的对幸福的向往,何去何从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如果能够选择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勇敢而伟大的举动。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成长,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但是这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是无意识的在复制我们熟悉的模式,而不是作出“选择“。 当和伴侣发生冲突的时候,被大喊“你不负责任”的时候,即使很想要幸福,不想要争吵,但是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句指责。 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如果能够回应出“我做了那么多事情,你还说我不负责任,我感到很委屈”,很可能避免继续的彼此伤害。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即使知道可以这样说,却说不出口——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对我们来说太陌生了。(就像工作坊上的一位妈妈跟我说,“老师,我知道怎么说就能不吵架了,但是我说不出口,我就是说不出口) 我们没有见过“更好的应对吵架“的榜样,所以在强烈的情绪中,本能的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脱口而出: ”你才不负责任!我就不应该跟你结婚!“ “别臭美了!不跟我结婚谁要你啊?有本事你现在离婚啊!” “离就离,谁怕你啊!” ——就像我们熟悉的那样。 战争结束,战场上狼烟四起,一片废墟。 意识到自己又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吵架了,会感觉到非常的懊悔,非常自责,甚至非常的怨恨,但是这种感觉,会让我们累积更多愤怒,对对方更加失望——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和好”,重建外交。 一个没见过如何“和好”的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和好”,所以也能按照父母的方式去结束这场争吵: 冷战,离家出走,忍气吞声,或者同归于尽。 我们不知道,也许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可以带来不同的结果,比如告诉对方: “我们之前那么恩爱,现在吵架时候会这样彼此伤害,我觉得好难过也很失望,到底怎么做才能让我们回到美好的生活,我觉得特别无力,我很想得到你的帮助“。 我们也许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许知道,但是说不出口。 最终,每个不曾成长和学习新的模式的孩子,都难以避免的复刻了父母的生活,因为这是我们唯一见过的生活,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是让我们最有安全感的生活——即使这是我们不想要的生活; 这些和对方相处的方式,是我们最擅长的方式,是我们使用最熟练的方式,是我们被言传身教很多次的方式——即使这是让我们最厌恶的方式。 4 很多妈妈相信“道理”能够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不断的用“语言“告诉孩子自己的期待,告诉孩子“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好像只要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真的能做到一样。 如果没有榜样,没有没有示范,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结果,我们很难知道“如何做到“。 父母不是孩子生活中唯一的榜样,但是的确是最初的和最重要的榜样。 很多妈妈觉得“我这辈子算是完了,没有希望了,但是我不能让我的孩子这样过”, 她们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学习育儿常识,时时监督处处小心,就能把我的孩子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孩子,一个和我完全不同的的幸福的孩子。“ 所以一边忍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痛苦,一边强颜欢笑的努力让孩子“幸福”,于是这成为一个榜样,孩子学到的同样也是“隐忍自己的痛苦,把改变的希望(和义务)塞给下一代”。 因为孩子没有看到“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痛苦的人生,逆袭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所以也没有这样的方法; 有些妈妈担心夫妻吵架会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所以每次吵架都恬退隐忍,压抑自己的情绪,希望能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但是她会发现慢慢的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却总是在猜妈妈的喜好。 ——孩子跟妈妈学到的是“压抑自己,取悦别人“。 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给孩子的榜样,我们无法假装出一个完美生活,然后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如果这样做的话,孩子学会的就是“假装完美生活“这样件事,于是我们也会拥有一个会 “假装完美“的孩子。 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知道怎么做,可是就是做不到”的人; 有很多“知道不应该吼孩子,知道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是我就是忍不住”的妈妈; 有很多“我知道我应该对我妈妈更温柔,可是一看到她的样子我就觉得不耐烦”的成年子女; 有很多“我知道对老公示弱撒娇会让他开心,关系也更好,可是我就是说不出柔软的话“的妻子; 因为我们没有被如此对待过,所以我们也做不到这样对待我们的家人——我们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这不怪我们。 但是我们是有选择的。 我们可以去学习和成长,让自己体验到被理想方式对待的感受。 然后,就更知道,如何对待孩子。 那时候,我们不是用“知识和道理”去对待孩子,而是用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受”。 虽然这篇文章的很多例子是关于父母的感情对孩子的影响,事实上,人生的所有议题都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