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第四届“礼济杯” 全国中学生华语辩论邀请赛决赛圆满落幕。此次辩论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4所中学辩论队参加。经过24场小组赛和12场循环半决赛的激烈角逐、层层考验,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辩论队最终摘得桂冠。 在决赛现场,尽管这群十五六岁的高中生的辩论技巧还略显稚嫩,但其口才之流利,逻辑之缜密,视野之开阔,以及脸上藏不住的意气风发,还是深深感染了我。这里将赛事的部分精华分享给大家。 作者:严慌慌。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早在我抵达常熟UWC之前,此次“礼济杯”大赛就已在UWC校园里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来自全国各地24个学校的辩论队,在7月6日、7日这两天里,分别展开了激烈的小组赛和循环半决赛。 值得一提的是,“礼济杯”全国中学生华语辩论邀请赛,由常熟UWC的高中生们一手操办。“缘起还是学生的兴趣,活动的成功举办,学生付出了90%,老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谈及辩论赛的缘起,学务长马骅老师曾这样说道。 2016年,第一届“礼济杯”小规模试水,参赛队伍限定在长三角地区;2017年,“礼济杯”走向全国,邀请了来自各地的24支优秀辩论队伍,成为规模最大的全国中学生华语辩论赛...到如今,“礼济杯”走过四年,已在辩论界赢得了广泛认可。 第四届“礼济杯”冠军新鲜出炉 对于正在读高中的UWC中文辩论社的成员来说,举办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比赛,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乐在其中,“像往常每一届比赛一样,今年的礼济杯,从辩题设置到场地布置,从赛队邀请到志愿者培训,均由UWC的学生独立完成。” 在辩论社成员看来,“礼济杯”是为更多热爱辩论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借辩题进行深度思考的机会。为此,他们精心设计每一个辩题,希望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思考,体现思想本身的价值。 在本届大赛中,辩题延续了之前的模式,以原创辩题为主。不一样的是,其中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哲理性的色彩,力求启发辩手们对自身和社会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并将思辨能力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来。 以决赛中的实景探讨题为例:
辩题受电影《流浪地球》的启发,考验辩手们在情景之中如何设身处地思考”希望“和”火种“背后的价值意义,思索人类文明到底该何去何从。 角逐冠军的两支队伍分别是上海市建平中学与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 正方建平中学认为,联合政府应选择A方案,因为联合政府要维护每一个公民选择生的权利,而人文价值的追求也必须建立在生命至上的原则上。 反方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观点是选择方案B,他们认为个人生命短暂,生命的价值,在于给世界留下的东西,在于承载与延续,而非当下的存活。将生命让渡给政府,可以保证人类文明的流传。 这样充满哲思同时又脑洞大开的辩题,让中学生辩手们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现场唇枪舌剑,紧张而激烈。最终,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以9:6险胜正方,获全场总冠军。 冠军: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 此外,还有分别来自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江苏省镇江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常熟UWC的五名学生脱颖而出,被评为最佳辩手(第一名为全程最佳辩手,第二至第五名,为五佳辩手)。 从左至右:潘子涵、王哲宇、郁童非、郭晨欣、曹龙延 中国学生最拿手的技能?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组有趣的对比数据,叫做“中美大学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拿手的技能是什么?“ 其中,与哈佛齐名的耶鲁、普林斯顿的数据显示,这两所名校排名前三的技能分别是研究、公开演讲和领导力。 而中国顶尖大学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拿手的技能是什么呢?是......微软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 这样的对比令人唏嘘,却也在意料之中。 在美国,演讲和辩论几乎是一项全民运动。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会为孩子开设相关课程,等到了中学,公众演讲和辩论更是常设的选修课,美国大学的博雅教育,甚至要求学生用两年时间去广泛地阅读、辩论... 不仅如此,辩论还是最为美国名校招生官重视的课外活动之一。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辩论队队长被“常春藤”大学录取的概率比一般学生要高出60%之多! 相对来说,中国孩子对辩论这项活动还是比较陌生。大家习惯了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听老师讲课,即算是回答问题,被表扬的也只是回答的结果,而非思辨的过程。 所以,在西方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孩子内敛、不善言辞。他们可能会有出色的考试成绩,但在美式的讨论式教学中,几近消声。 值得欣慰的是,在“礼济杯”的辩论赛场上,我完全看不到”沉默的中国学生“。他们反应敏捷,表达欲望非常强烈。辩论技巧还相对稚嫩,但只要养成了逻辑思考习惯,技巧只是时间和训练的问题。 UWC希望辩论赛可以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在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和思辨能力的同时,让语言和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得以传承。 本次大赛特邀评委:胡渐彪 为什么要辩论? 很多人其实不欣赏辩论,不理解辩论,认为辩论就是吵架,或者是争论一个根本无法判定对错的话题。因为辩题是中立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完全掌握真理。 那么,辩论的意义在哪儿?去年一度很火的《我是演说家》里,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熊浩,曾说过一段非常引人深思的话:
辩论会让人变得有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去想一想为什么别人不认同我的观点。会让人懂得,你不能只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却从来不解释为什么。 在我看来,成熟的思维是能理解黑白是相对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是能够明白问题不应只从自己的角度看,还可以从别人的角度看,并且不断叠加。 所以,辩论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一个人始终保持独立而理性的思考,不会盲从或断然反对,始终对信息抱有审慎的态度。 “礼济杯”组委会成员合影 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各种文化、价值观、理念竞相交织,拥有基本的辩论演说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观点,甚至说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俨然已是立足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了。 赛后,来自常熟UWC的赛会五佳辩手之一郁童非说:“在短短几天的赛事中,我们沉浸在大数据、犹太难民、选择希望还是火种这些极具深度、趣味性的辩题里,在提升辩论技术之余锻炼了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深深感知到了辩论的魅力。”这足以说明,辩论除了宏观上的意义,带给个体的愉悦感受亦是不可忽视的。 意犹未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