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在清朝不被待见,为何他发明的东西,清朝皇帝却爱不释手

 历史解密坊 2019-07-18

王安石虽是宋朝的大文豪,但在后代的统治者眼中,他却极不受欢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安石曾留下一件东西,让后世的帝王们都喜欢的不得了。王安石因何遭到批判?他留下的东西又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熙宁2年,北宋宋神宗即位的第2年,王安石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又被称为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以适宜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危机为目的,力图改变宋朝冗兵重赋、积贫积弱的形态。
王安石的变法起初果然具备成效,可是由于诸多原因,王安石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利益,甚至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利益损害,故此遭到了保守派的大力抨击。随着宋神宗的去世,王安石的变法也随之流产。

在南宋初期修订的《神宗实录》中,王安石变法被定义为“祸国殃民”的法度,并以此作为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在后来元人所修的《宋史》中,也继承了该种说法。随后的元明清三朝,还将此说法认定为官方定论,王安石变法成为了篡改祖宗家法、导致宋国破亡的反面典型。

后世批判王安石最强硬的两个皇帝都非常著名,一个是朱元璋,另外一个则是乾隆皇帝。两位帝王与王安石相隔几百年,可是对于他们来说,王安石似乎成了他们脑海中最为矫情的“奸臣”。

王安石在变法时曾经力图主张先发展经济,让国家富裕之后再收归人心,可是朱元璋却认为王安石此举有悖于圣论,认为只有收归人心,才能让国富民强,故此朱元璋极度瞧不起王安石。
乾隆皇帝亦是如此,他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矫情”。王安石在变法时,总是以辞官的名义对皇帝进行威胁,甚至让神宗亲自向其道歉。乾隆皇帝一向注重君臣之礼,在等级森严的清朝,王安石的做法简直是“大逆不道”,乾隆皇帝对其的否定,除了自己的偏见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后世皇帝们尽管在政治形式上,对王安石进行了大加否定,可是却对其留下的一件东西喜欢的不得了,它便是印着“囍”字的双喜碗。
双喜碗是后世皇家专用的瓷器,多数是用于婚事嫁娶,同时也是皇家嫁妆中不可缺少之物,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在故宫博物院中,就陈列着一件上述皇家专用的双喜碗。双喜碗全名为“燕喜同和款矾红地金彩双喜字碗”,口径10cm,底径4cm,高7.2cm,碗底为白釉色,其上满是红“囍”字,为同治大婚专用瓷,由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所烧造的器物。

“囍”字的由来也很有趣,相传它是王安石年轻时所造。王安石年轻时进京赶考,曾在一大户人家的门前看到了一副对联,上书“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他心中暗自称好,并将其牢牢记下。
等王安石到了考场,考卷刚发下来,便在考卷中看到了“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身藏”的对联考题。王安石移花接木,将之前的对联填入,随即交了头卷。
回来的路上,王安石又将考题的题目书写于大户人家的门前,却不想大户人家的老爷对其文采甚是称赞,主动将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王安石,并规定了婚期。

正是结婚当天,有人禀报王安石金榜题名,王安石高兴的不得了,随即便觉“喜”字难以表达自己“喜上加喜”的心情,于是提笔在“喜”字上又加了一个“喜”字,变成了“囍”字,代表双喜临门之意。从此以后,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以其为吉利的代表,将“囍”字代替“喜”字,成为了婚嫁专用字。

由此可见,后世帝王们对于王安石的态度,都是“选择性失忆”。一方面对其变法极度排斥,一方面又对其留下的“囍”字文化精髓加以全盘接受。凡是于己有利者皆可图,凡是于己有害者皆可抛,如此矛盾的做法,实在为后世之人留下更大的笑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