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道是永恒不变的,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生发成长的道理。天之道,地之理,人之德。均存在于大道之中,普遍遵循“自然”原则。为什么人的“德”尤为重要呢?因为天地顺应大道是自然而然的,人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人可以选择遵从道,也可以选择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把顺应自然的行为和结果,叫人的“德”。老聃之学讲道是什么,万物之理是什么,至于要怎么做,还是个人自己决定。 1、“老聃之学”的逻辑许多人从小就有很大的志向。然而圣人却从来不干大事的,最终却能干成大事。这是什么道理呢? 当一件事情还比较小的时候,是最好把控的。当一件事情将发生未发生的时候,是最容易谋划的。根据道的规律,我们可以在没有迹象之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当一件事情还很脆弱的时候,很容易减除。当祸乱都发生了,才去亡羊补牢,事倍功半不说,很有可能根本就是回天乏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来不会去追求最终“大”这个结果,而是选择了“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像道那样,作用何其的柔弱,小树苗却自然的长成参大树。道是无为的,圣人效法道也是无为的。 要学会“居无为之事”,先得学会“处下”,明白“不争”的道理。江海处下,所以称为百谷王。圣人处下,所以在万民之上。处下才能与世无争,与世无争才能专注于“辅万物之自然”,专注于辅佐万物自然而为之,自己自然不会失败。 要学会“长生久视之道”,先得先学会“知足”,要明白名和身那个更亲呢?身和货那个更重要?过度的爱惜必然伴随着更大的消耗,聚藏的财货多了也没有谁能守住的。灾祸没有大于不知足的,如果欲望已经难以控制,要学着以无名之朴来镇压。“知足”了自然会“知止”,及时的控制自己的物欲可以是自己免受侮辱,及时的停止自己追求物欲的行为,可以是自己免受伤害。不去过分依赖于财货,不去过度的占有,自然也就不会失去了。 遵道而行的人就像婴儿那样,我们知道有狼孩、熊女、豹孩的故事,他们同豺狼虎豹一起长大,却没有成为食物。有大德的人,如同这些孩子一样,可以被虎豹当做“自己人”,而不去伤害。懂得“益生”的人,不仅仅是为了保全自己,而是对万千生灵都存有“益生”之念。 如上所述,老聃之学是有目的性的,道天地遵循自然原则可以恒久,人虽然不能恒久不灭,却可以效法天地道,遵循自然原则追求自己的长久之道。在具体是事情上,这种目的性表现在做事要成,要有结果,人可以有所得却不能有所贪,人可以有所进取却不能争,一切的思考和行为,都是围绕着全生、功成、长久的目的展开的。这些世俗的智慧,均是出于对虚无道的观察。那么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启示呢? 2、“无为之术”的道理道没有作为,侯王如果可以保持,万物将自然变化。变化之后而想要作为,请用“无名之朴”来压下。侯王如果能知道满足,知足就能安静下来,万物将自然安定。道连名字都没有,朴也很渺小,但是天地都不敢使它们臣服,侯王如果可以遵从的话,万物将自然归附。 最高的统治者,下面人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亲近而称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这种矛盾到达几点之后,百姓拿起武器反抗他。大道都不遵守了,哪里还会再有仁义?亲戚之间都不和睦,哪里还有孝慈?国家都乱了,哪里还有正臣? 天底下忌讳多了,百姓造反的就比较多。百姓的利器多了,国家就容易生乱。天下人见识多了,容易滋生珍贵的器物,珍贵的器物多了,盗贼也就多了。物极必衰,国家的长治久安,最好就不要知道这个“极点”在哪里。所以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就要开始防微杜渐。 ![]() 绝学无忧,摒弃不真实的东西,自然不会有欺诈的行为,我没有作为,百姓会自然教化恢复孝慈。視素抱樸,摒弃聪明也就不需要辨识真伪了,我不珍贵难得的财货,百姓自然也不需要挖空心思寻觅制造各种奢侈品,这样对百姓来说有百倍的好处。摒弃奇巧淫技,自然也就无利可图了,没有人会去窃取。我好静,自然知足,百姓也就不会变的邪派。这种某事于前,为事于先的做法,叫做“为无为”,“事无事”。从事于没有事,因为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已经解决了。百姓自然富足,不明所以,甚至不知道要侯王有什么用,都说“我自然”。 ![]() 如上所述,无为之术也是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追求国家的长生久视,长治久安。把不安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让百姓淳朴、不贪不盗,首先侯王得做到无为,不贵难得的东西,提倡“視素抱樸,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简文参考李零校定本 2018年5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