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牡丹要当国花,梅花兰花怎么看?

 gs老张 2019-07-18

印度:荷花

澳大利亚:金合欢

德国:蓝色矢车菊

瑞士:雪绒花

英国:玫瑰

葡萄牙:薰衣草

俄罗斯:向日葵

韩国:木槿花

国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目前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有自己的国花,各有各的民族特色。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布《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并在官网首页发布《投票:我心中的国花》,向公众求对“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的意见。

看到这个消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原来我们国家还没有国花。

为什么推荐牡丹 为我国国花?

中国花卉协会的通知中说:“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确定我国国花,时机成熟。经组织专家研究讨论,我国应确定”一个国花”。

中国花卉协会的通知内称,经过专家讨论,确定我国国花有几个基本条件:

一是起源中国,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品种资源丰富;

二是花姿、花色美丽大气,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性格特征;

三是文化底蕴深厚,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四是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花卉协会综合各方意见,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

牡丹原产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分布区域广,品种繁多;牡丹花色鲜艳,雍容华贵,寓意富贵吉祥,被盛赞“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牡丹文化底蕴深厚,唐代就被誉为国花;牡丹最能体现大国风范,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政通人和的象征;牡丹集观赏、药用、食用于一身,是惠民富民的朝阳产业。

7月17日,记者从中国花协秘书处获悉,此次投票已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权,下一步,将根据投票结果,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并由全国人大正式确定。

中国花卉协会成立于1984年11月1日,是在民政部登记成立的全国综合性的花卉园艺行业社会组织,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国花?

国花是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花卉,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自己的国花,中国是尚未确立国花的为数不多的大国。为什么中国国花长期以来缺位呢?

清朝时期,慈禧太后曾以懿旨形式将牡丹定为国花。新中国成立后国花长期未定,虽然众说纷纭,主张较多,但呼声最大的仍属牡丹、梅花两花。而此次中国花卉协会的征求意见通知上,将“一个国花”打上引号,其实也有着另外一层含义:一直以来,“一国一花牡丹派”和“一国两花梅花牡丹派”争论由来已久。

1982年,陈俊愉院士在《植物》杂志上发表了《我国国花应是梅花》一文,在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许多媒体纷纷发表文章,他们说,梅花傲霜斗雪、花自独艳,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固然重要;但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表达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也当之无愧。于是,1988年,陈俊愉先生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主动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双国花的提出,得到了一些人响应。

2005年9月20日,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园林学会和上海风景园林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国花评选研讨会”。会上,大部分代表支持选牡丹、梅花为我国的“双国花”。但也有不少人仍然坚持应该推崇“一国一花”。

2015年9月20日,在国花的选举上又出现了大部分代表支持选牡丹、梅花为我国的“双国花”的意见,但是因为也有不同意见,还是希望推崇“一国一花”,所以国花的评选又一次出现分歧。

网友心中的国花

在网友投票一栏,有“同意”和“不同意”两个选项。“不同意”一项中,还设置了其他9种(梅花、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水仙),可供网友选择。

这场百花争艳引起网友的大讨论。

牡丹派: 牡丹雍容华贵大国风范

@你喵最可爱:我一直以为牡丹本来就是国花。

@老姜芽:牡丹既雍容华贵又可生在寻常百姓家,牡丹做国花当之无愧。

@顺其自然:牡丹挺好的,有大国风范。

梅花派:

梅花香自苦寒来

@漫雯:我觉得梅花最好,傲雪凌霜,一直以来也是文人墨客的所爱。

@静思: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忘初心。

@lily: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更能代表我们的民族气节。

荷花派: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唐宋元明少了青:我推荐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孤灯染壁:莲花文化底蕴深厚,象征着高洁、神圣、富贵、清廉,代表着美好事物;莲花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兰花派:

兰花清高又朴实

@我的下铺一米五:兰花才是中国格调,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寓意和形象清高又朴实。

@优优: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我投兰花一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