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振雄:从挡车工成为省级科技进步奖得主

 吴越尽说 2019-07-18

张振雄:从挡车工成为省级科技进步奖得主


作者:朱新法




寻访现场。


鲜花赠工匠。


记下每一个维修细节。


与年轻员工一起探讨技术革新。


时常研究机器部件。


      张振雄站在厂区的一排平房边说,我当电工的时候就在里面工作,那时候,平房的北面还全是稻田呢,后来企业越来越大,稻田都变成厂房了。说这番话的时候可以看出,他对他所在的新民纺织有限公司充满了感情。

      这不奇怪,生于1962年的张振雄,1981年就进了当时的新民纺织厂,一直工作到现在,38年中,除了中途求学,他从未离开过这家企业,能不对企业充满感情吗?

      新民纺织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新民纺织厂,1980年代是吴江盛泽镇的“五朵金花”之一,当时盛泽有5家纺织企业,新民是其中的佼佼者,主要产品是丝绸,以及真丝与再生纤维交织的面料。直到现在,新民建于1985年的办公楼仍在使用,看上去还一点不落后,可以想见当年这家企业的繁盛。

      张振雄是这家企业从小到大的见证人,也是参与人之一。

      身材瘦削的张振雄高中毕业后进了当时的新民纺织厂,开始时他做挡车工,就是在做挡车工的这两年半时间里,他对纺织机械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来,企业叫他改行当维修电工,那时候厂里有300多台老式机器,机器经常出故障,要么线路坏了,要么零件坏了,维修工缺少。尽管张振雄并没有做过维修电工,但他感兴趣,改行后很快成了熟练工。“那个工种比较简单,而且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做。”张振雄说。后来,他又到喷水织机车间当维修工,同时兼当电工。当时企业引进喷水织机时,整个安装调试过程,他都参与了。

      就在那年,张振雄被企业选中,到吴江丝绸中专深造,1988年毕业后他回到厂里,继续当维修工。不过,除了一般的维修以外,在中专校学习期间,张振雄学会了机械制图。当时企业里有机械车间,有刨床、车床、铣床等,一般的机械零件,企业可以自己加工,喷水织机有的零件磨损了,一时又买不到,那么就由维修工自己做,张振雄负责对零件的测绘、画图,维修工根据张振雄的设计加工出零件。这时候,张振雄的独特技能才开始为企业内部所知,因为全厂只有他一个人能给零件测绘、画图。

      新民纺织厂是从1985年开始从日本购进喷水织机的,不过,用了几年后企业发现,日本的设备生产厂家很精明,把一些永远也用不上的零件也卖过来了。由于当时企业缺少懂行的技术人员,识不破日本人的精明之处,只能吃哑巴亏。而当时喷水织机安装调试时,张振雄就一直在边上看,看出了一些“猫腻”,只是还缺少有力的证据。1990年之后企业从日本引进技术更先进、污染更少的喷气织机时,日方依然想搭配销售一些可能永远没有用处的零件,这次,日本人的心思被张振雄识破了,他要求日方按照企业的要求定制纺织机械,用不着的零件企业不想买。日方一看,这个瘦小的技工说得一套一套的,都是内行话,知道碰到能人了,只能按照厂方的要求提供设备,厂方因此节约了一大笔无谓的开支。

      正因为张振雄对纺织机械十分熟悉,因此,1995年企业成立丝绸研究所时,就把他调过去了,干啥?跟着工程师们做项目研发、设备的技术改造,乃至新产品的开发。

      “你什么时候真正在设备改造上显出身手的呢?”

      “1998年,我和我领头的团队小露了一手。”张振雄说到这事儿,至今仍比较自豪。那年,企业开发出一个新产品,叫“烂花俏”,就是在真丝面料上加一层人造丝,然后在人造丝上画上图案,图案以外的人造丝是不需要的,要让它“烂”掉,这样,真丝面料上就有了富有立体感的花纹。不过,当时企业从意大利进口的真丝纺织设备剑杆织机上只有一根经轴,只能织出一种面料,也就是说,人造丝没法纳入纺织中。怎么办?那就需要在机器上再安装一根经轴,可是剑杆织机的设计是很精密的,额外再安装一根经轴,就要对机器做彻底的改造。那段时间里,张振雄带着一个团队,画了无数张图纸,做了几十次试验,最后终于成功了,机器可以成功织出两种丝线的面料了。当时,新民纺织厂以这种独一无二的产品俏销国内外,而且产品的附加值很高:那时候真丝双绉每米只卖10元左右,而烂花俏每米卖到20元以上。直到现在,烂花俏仍是新民纺织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

      企业的丝绸研究所后来改名为技术进步科、技改科、技术部,张振雄一直待在这个部门,他主要致力于新型面料概念开发。什么叫概念开发?比如说,化纤面料如何与棉布的功能接近?如何做到抗菌、抗紫外线、阻燃?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化纤产品与棉织品、丝织品还存在较大的手感和使用差别,当时国内并没有这种概念的化纤面料,提出这些概念,是很有前瞻性的,需要大量的市场调查和技术咨询。张振雄作为厂方人员提出这些概念后,与厂方有产学研合作关系的苏州大学和东华大学负责技术攻关。结果,张振雄和大专院校科技人员一起,开发出一种用化纤原料纺织的,但是不缩水、透气性好、抗静电的面料,2011年,这一科研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张振雄是这一科研成果的主要参与人员之一。新民纺织有限公司将这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知名度随之提高。

      张振雄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他脑子里始终围绕着纺织产品在转。从2010年起,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他:化纤织成的面料加工成服装后,即使服装旧了破了,可是原材料始终不能降解,这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能不能设计出一种可以降解的化纤面料呢?2012年,他提出了这一面料概念,后来由东华大学的科研人员负责研发纺织原料配比,而织造加工工序的研发则由张振雄负责。“织造和后整理工序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张振雄说,温度一高,面料就会出现破洞,颜色也会变掉。那段时间,张振雄和他的团队一起一次次改进织造工艺,调节温度和颜料配比,最后终于织出一种可降解的化纤面料,并通过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领衔的专家组的鉴定。

      可以说,新民纺织有限公司很多纺织科技成果中,都有张振雄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近年来,为了打造工匠队伍,企业成立了胡建萍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一员,张振雄大胆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

      看上去像一名老工人的张振雄,依然忙碌在一线。这名从挡车工成长起来的技术人员,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如今他是苏州市丝绸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还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员,同时被中国长丝织造协会聘为科技委员会委员。谈到今后的工作方向,张振雄说,他一辈子在纺织行业,热爱这个行业,就想多工作几年,多一点发明创造,“当然,另一个目标是带出一支队伍来。”他说,企业形成工匠队伍和层次了,技术改造就会有一支生力军。

      2019-07-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