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的单身都是因为自卑:如何打造恋爱的自信

 长沙7喜 2019-07-18

最近听说了一个词,叫做“自卑式单身”

它是指遇到喜欢的人第一反应是自卑,不敢主动去追求,也不敢相信被人喜欢的人。这样的人总是担心陷进去后会被伤害,所以对方越喜欢自己,就越是表现出疏离和冷淡。

当你沉浸在消极、敏感和比较的漩涡中时,对方早已离去。眼看一次次与爱情擦身而过,你却无能为力……

这种自卑不仅表现在情感上,也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有人周末组织聚会时,你担心没有话题和熟人,于是决定一个人宅在家里。但看着别人朋友圈里多姿多彩的生活,又忍不住生闷气,觉得很孤独。

“自卑”是一种病。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才华、没人喜欢,不用再试、不用再开始的时候,说明已经病得很重,得及时救治!

它把人关在自己构筑的牢笼里,无论是恋爱、交际还是工作都会受其影响。

但它不是根植在本性中的缺陷,还有“药”可医。

这两个人的人生,也许可以指引你走出“自卑”的深渊。

麦当娜在舞台上就像野兽,她是一位善于重新定义自我的艺术家。也是欧美史上最成功的艺人之一。

她行事高调、个性强悍,引发了极端两面的评价。看不惯她作风的人,会对她大肆抨击和批评;但她也被一群热衷的支持者拥护着,被歌迷和媒体封为“流行女皇”。

这样一个强大的人,似乎和自卑、懦弱毫无关联。然而,童年时期的麦当娜却非常自卑。她五岁时母亲罹患癌症去世,父亲很快再婚了。无论她怎么努力,都很难在新的家庭里找到归属感。

她究竟从哪里找到了战胜自我的力量呢?

其实,麦当娜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和古典舞,但一直觉得没天赋,只是埋头苦练。

十几岁时,她在底特律的一个学校,遇到了舞蹈老师克里斯托福·弗林。

在麦当娜为芭蕾舞的期末考试刻苦排练时,弗林对她说了句从未有人对她说过的话——

你很美,很有天赋,还有一种令人如痴如狂的魅力。

许多年后,麦当娜回忆道,正是这寥寥数语改变了她的一生。

当年自己的期末演出,也惊艳了包括弗林在内的所有人:她半裸出场,舞姿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能量。

麦当娜从此横空出世。

遇见克里斯托福·弗林之前,她也有过其他钢琴和舞蹈老师,他们教会她许多技巧,然而没有一个人帮助她建立信心。

我们总想走自己路,不在意他人的眼光,然而没有人能独立于世界和他人而存在。我们可以走自己的路,但同样需要被人肯定。

你的一次真诚的鼓励、一句贴心的话,也许就能改变他人的一生。

所以,千万别吝啬你的赞美。

第二个故事来自传奇乐队披头士。

披头士乐队自出道以来,一直是青少年一代的摇滚启蒙。

从摇滚明星到严肃音乐家,披头士达到的高度并非“音乐人”三个字能够容纳,他们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虽然仅仅存在10年,他们依然是家喻户晓的传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对流行音乐的革命性发展无人能超越,所有的现场表演都是“万人空巷”。

经过半个多世纪,他们的音乐依然屹立不倒。

但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涌现了一大批摇滚人,为什么大多数乐队都沉寂在历史的汪洋中,只有那么几个人到达人生的巅峰呢?

在《自信的力量》一书中,法国哲学家夏尔·佩潘表示,有研究人员计算了披头士乐队在美国大获成功的故事,重点计算了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1964年大获成功之前在台上的表演时间。

1960年的披头士还只是支高中生摇滚乐队,他们有幸受邀前往汉堡的一家俱乐部演出,每晚要连续表演八个小时,有时甚至是通宵。

他们不断探索唱腔的更多可能性,成为一支真正了不起的乐队。1964年披头士乐队远渡重洋抵达美国时,舞台表演时间累积已经达到一万二千小时。

正是这一万二千小时让他们征服了美国。

可以说,所有天才都是在跨越“一万小时”这个门槛后,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殿堂级人物。

莫扎特在识字之前就能读乐谱和演奏乐器了,6岁时就开始了音乐创作。但是直到1777年,他才在萨尔茨堡创作出代表作《叶耐梅协奏曲》。

那一年莫扎特21岁,在作曲方面付出的时间已经超过一万小时。

当别人因为某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时,当有些人深陷自卑的漩涡时,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只会加倍的努力,因为他们相信,总有一天努力会有报偿。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当你怀疑自己的能力时,请好好想想这句话。

自卑不是本性;自信也不是天赋,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

告别“自卑式单身”,最根本的是告别自卑本身,为自己的人生而感到骄傲。

法国哲学家夏尔·佩潘的《自信的力量》,为我们讲述了20位名人获得自信的故事:莫扎特、乔治·桑、小威廉姆斯、梭罗、萨冈……当然也有麦当娜和披头士。

你将在这本书中找到他们勇往直前的秘密。

这是一本人人可学的自信手册。

所有这些将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他们的自信究竟来自哪里?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你将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自信的力量》

人为什么会自卑和害怕,以及和获得自信的方法。本书的理论基础,包含作者自身的研究,也有很多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比如拉康、尼采、爱默生、弗洛伊德、梭罗等。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将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同故事及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深入浅出的解释了自信的来源以及获得自信的方法。

建立自信不是相信自己,而是掌握面对未知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