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在教育的过程中感情用事呢? 从目前的中国家庭育儿万象中我们很容易找到答案——巨婴、妈宝、无知无畏者、冷漠自私者、忘记快乐者……这些代表就是教育感情用事的结果。 诗诗的妈妈性格要强,是个十分注重独立教育的女性。在她的观念里,慈母多败儿,所以对女儿诗诗一直严厉大于呵护。 从诗诗学会走路开始,妈妈就很少抱她了,再远的路,诗诗都要自己走。2岁时,诗诗就能自己吃饭、穿衣,和那些依偎在妈妈腿上、爸爸身上的同龄孩子相比,诗诗的背影总是分外孤单。 妈妈教育诗诗,身为女性一定要坚强独立,不依附于男性,自己强大了才不会受到伤害。诗诗听不懂,但为了让妈妈欢喜、满意,她努力去完成妈妈要求的任何事,也只有这样,诗诗才能偶尔得到妈妈一个亲昵的抚摸。 一晃已经10岁了,诗诗一直是学校中的佼佼者,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她经常参加各种表彰活动,但镜头下的诗诗从没有笑容。同学们一直在背后称她为“僵尸队长”,她很生气,却不知如何发泄,她也想改变自己,可已经不知道怎么微笑了。
在我国,一些家长也十分推崇源自于华生理论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等违背人性需求的育儿歪论,他们眼中的“独立教育”,就是对孩子绝不亲近、声色俱厉。 可“独立教育”的本质确实如此吗? 一、什么是正确的“独立教育”?
在孩子儿时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习惯,今后孩子才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未来他们才能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成年后他们才能依靠本领立足社会。 生儿育女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要让孩子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技能、品德的培养和塑造。然而现代社会残酷的竞争,让育儿两极分化愈发十分明显。 家长们要么担心自己的孩子太辛苦,一味溺爱,20多岁的硕士生、海归学子在家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要么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幼年开始就疾言厉色,填鸭教育,揠苗助长,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承受巨大的压力,最后身体和精神都出现问题。 育儿理念的偏差让这些家长离正确的“独立教育”——培养孩子坚强果敢、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品质渐行渐远。甚至让“虎妈”“狼爸”成为教育的典范。殊不知,“狠心”带来的恶果永远无法挽回。 二、对孩子“狠心”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孩子“狠心”的父母往往都戴着一个统一的高帽:塑造。 在塑造的光环下,家长或在身体和心理上与孩子隔离;或在言语和行动上暴力相对;或不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对身体和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强行灌输。似乎只有对孩子足够狠心,才能培养出独立强大的精英。
到底是什么样的高压环境,才让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过劳致死?我们看到孩子妈妈哭天抢地的照片时,不能只感叹她的狠心,更应该深究其本质,思考教育孩子的初衷在哪里? 中国的教育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有的家长却只看“学业”不看“学习”。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能力,学习独立、学习勇敢、学习追求、学习创新……,只有学习才是根本,只有学习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而学会学习,离不开家长爱的关注、陪伴和引导。 三、缺少陪伴的孩子有什么影响?
在哈洛的实验中,没有母亲陪伴的恒河猴,不仅孤僻、极端、抑郁、具有自残倾向,还很难存活。这些残酷却揭示了伟大发现的实验,历经数年,得出的结论完全推翻了华生的理论,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缺乏了陪伴的孩子,就如代母实验中的恒河猴一样,容易自闭,害怕探索,性格怯懦,精神出现隐疾,而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容易出现抑郁自残和厌世的情绪。 四、当孩子需要你,请给他回应
因此,追求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的父母,对孩子基本需求忽视不回应的父母,不仅不能塑造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还会让孩子容易变得对任何人不信任、对任何事不负责。 儿童的潜能是靠爱来滋养的,爱的艺术讲究引导,如何在互动娱乐中让孩子发现,如何在兴趣创造中学习技能才是健康成长的要义,情感上的呵护将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人格。 您是否及时回应了孩子的需求?您认为拥抱和斥责哪个更能让孩子良性发展呢?期待您加入我们的讨论。 ———————— 我是妈咪有方,一个3岁宝宝的妈妈,每天分享育儿知识,教子也可以很轻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