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荣华的象棋人生:初战全国第一高手杨官璘(上)

 风吟楼 2019-07-18

  

纵横楚汉——胡荣华的象棋人生 

作者:承志

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一落,“天王”卢辉站起来说:“小胡这么年幼,下起棋来如此沉着,能够深思熟虑,找出全局的关键之着。这是很了不起的。像我和老陈,已下了几十年棋,今天看到这盘棋的局势,两人反复研究,尚且没有想到小胡这步神着,由此可见,小胡不仅棋艺已到很高的境界,而且他的气质也是不同凡响的。人家给了我一个‘天王’的美名,可是我今天连小胡这步神着都看不出来,想起来非常惭愧。我在小胡那么大

的时候,棋艺还不怎么样,没法跟小胡比,但后来还成为“华南四大天王”之一。那么小胡将来会怎样呢?我看就不是中国哪一方的棋王,而必然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棋王。

观众们以热烈的鼓掌,表示对老前辈卢辉讲话的赞赏。

陈松顺也说,小胡的棋比较全面,开局、中局、残局都下得不错,可称得上一流水平。他认为一个这么年轻的棋手,棋艺就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是他从未见过的。

小胡在观众们和棋界老前辈的赞扬声中,丝毫没有沽沾自喜,他向大家说:“谢谢老前辈和观众们对我的鼓励。说句心里话,我这样小小年纪就能离开上海,到杭州、广州等地来比赛,完全是组织上对我的培养,我从小就受到党和国家的培养,所以我才能较快地进步。如果没有党和国家对我的关心培养,完全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棋还有不少毛病,棋艺境界同杨官璘老师等全国高手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次在杭州比赛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这也不能排除偶然性,今天这盘棋最后虽然我赢了,但赢得比较艰苦,中局一度比较紧张,只要走错一步,就可能全军覆没。这些都说明,我还得好好努力,丝毫也不能自满。

接下来,小胡又同广州棋坛老将朱德源进行表演赛。小胡不费多大劲就把老将杀败了。

广州棋界看到新秀和老将都败在小胡手下,便鼓动第一高手,全国冠军杨官璘出来同小胡较量。

初战全国第一高手杨官璘(上)

小胡过去虽看过杨官璘的对局,也曾同他下过一次让先棋,但对他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只知道他得过几次全国冠军。这次要同杨官璘作公开表演比赛,他就向何顺安问起杨官璘的情况:何顺安觉得杨官璘的经历同自己有相同之处,给小胡介绍介绍,很有必要,有助于小胡提高对新旧社会的认识。于是他把杨官璘的过去和现在向小胡作了详细的介绍。原来杨官璘是广东东莞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父亲做教师,也做过小农商。他的爷爷是个棋迷,经常在棋档下棋,还常常带着孙子杨官璘去,直下到家里人来催着回去吃饭才肯罢休,所以杨官璘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象棋。杨官璘自己说,棋档就是他的幼儿园。他10岁的时候,在乡下下棋就能称王称霸了。可是,他14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他肩上。他一面帮着妈妈种田,一面出门干活,先是做小挑夫,帮人家挑运货物,得些苦力钱,这样还不行,他又学做裁缝,在家门前挂起了“承接车衣”的招牌,帮人家做衣服,赚点手工钱;有时还挑着货郎担,在乡下到处跑,做些小生意,为一家人能求个温饱,东跑西颠,苦苦挣扎,他下棋只能在晚上,不顾干了一天活有多累,他总要摆摆棋;有时夜里睡在床上,突然想起一着好棋,就要披衣起床铺开棋盘摆摆棋子,记录下来。他自己说,他当挑夫,做小贩的时候,他的衣袋还装着棋子、棋盘。尽管他做挑夫,当货郎还做裁缝,他和他家庭的温饱越来越难以保证。有人就建议他到广州去摆棋摊下棋,或许可以多挣些钱。他一想也对,自己既能下棋,又能挣钱,便决定离家去广州试试,开始“博弈生活”。他先找广州的高手下棋,战胜了两广名将黎子健,接着他又鼓足勇气闯进永汉公司去攻打“四大天王”之一的卢辉所摆的象棋擂台。当时“卢天王”已是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棋力不如当年了。

按规定攻擂者要先买两角一张的门票,才能上台对弈。如果同擂主下成和棋,擂主就可赠你比门票多一倍的钱,即四角;如果赢了擂主,便可得一块钱的奖赏,杨官璘想得一块钱的奖,就去向卢辉挑战。作为擂主的卢辉,为了保全自己的名气,总是要想方设法打败挑战者。杨官璘用单提马应战卢辉的“五七炮”,由于事先作了充分准备,先赢了第一局。第二局时,卢辉对杨官璘有些顾虑,竭力防守,下成和棋。杨官璘便得到了一元奖金和四角赠钱,非常高兴。通过这次打擂台,他又结识了卢辉的学生李志海;进一步又认识了棋坛新秀曾益谦。曾益谦便介绍杨官磷参加了“香港象棋研究会”。杨官璘就在1949年秋天到了香港,以博弈为生,但他常常博不到钱,只好勒紧裤带饿着。有时他摆下了棋档,长时间没有棋客来下棋。即使来了棋客,他每下一盘棋都得全力以赴,小心谨慎,千万不可输掉。如果输了,不仅赚不到钱,还得给人家钱,那就没法生活了。所以这样下棋已超出了棋艺的较量,棋盘是饥饿与温饱的激烈搏杀。因此杨官璘养成了小心谨慎,不轻举妄动,力求稳扎稳打的棋风,后来有记者写文章赞扬他说:“杨官璘是我国棋坛绵密细腻流派的佼佼者,他炉火纯青的象棋艺术,比湘绣更精美,比抽纱更巧妙,比象牙更细致。这种上乘境界棋功是与他‘摆档’生活的磨炼不可分的。

1950年香港的中国象棋研究会举行会员比赛,杨官璘也参加了,经过oo多名棋手的预赛,杨官璘进入了决赛,在决赛中一路领先,最后同李志海争夺冠军。开局之后,杨官璘平时养成的棋风和深厚功夫就发挥作用了,很轻松地战胜李志海,夺得冠军,但是,那时在香港,也和在大陆的旧社会一样,象棋名手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不少高手充其量也只是江湖艺人罢了。杨官璘看到,以摆棋为生的广东“四大天王”之一的冯敬如,晚年没有积蓄,饿死在香港九龙旺角的街头;著名“粤东三凤”之一的钟珍,挟技闯荡江湖,贫困潦倒,最后客死他乡。

杨官璘由于在香港难以谋生,只得回到老家东莞乡下。杨官璘家里经济困难,解放后的农会竟给他家里送来了200斤救济大米。杨官璘深深感到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关心穷人的,还是社会主义好。他生活有了安定,听说上海比广州、香港还热闹,名棋手也多,素有“冒险家乐园”之称,就想到上海去闯荡闯荡。他在1951年8月到了上海,经过一番努力,在上海工人文化宫摆起了擂台,第一个对手是上海十大名手之一陈荣裳。

陈荣裳开头先输两局,有些不服输,便继续同杨官璘比下去,结果杨官璘8胜6和,14盘棋陈荣裳一盘都没赢,杨官璘的名气就在上海传开了。于是就有很多名手轮番上台向杨官璘挑战,连罗天扬和窦国柱等都去了。但是谁也没能打败杨官璘。杨官璘成了无敌的擂主。这时候,陈松顺也从广州来到上海,于是上海棋界便组织了一次“华东华南名手对抗赛”,上海方面由朱剑秋、何顺安上场。当时棋坛总司令谢侠逊还为这比赛助兴,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华东华南争先半着,

下联为:棋径棋诀各擅千秋。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