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这对清华教授如何做到的?

 r628 2019-07-18

老大清华大学毕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

老二北京大学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

老三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

他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美国的全奖出国留学的。

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对清华教授的家庭教育故事。

黄克智,著名固体力学家。他和妻子陈佩英育有三个孩子。黄因为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家里基本由夫人主事,孩子的教育自然也落在她的身上。

三个孩子学习成绩都十分优秀。老大清华大学毕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老二北京大学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老三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他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美国的全奖出国留学的。对此,黄先生以一个科学家的态度客观地说:“孩子们取得的成就主要是老伴的功劳,如果按百分比计算,我只能占20%,老伴要占80%。”

在家庭教育上陈佩英有自己的一套,她总结主要有以下四点:

从小不宠惯孩子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确实如此。尤其是母亲,孩子从小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和母亲有着天然的感情。由无知到认知世界,这个过程是逐渐的,如果不注意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走偏,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就难以纠正了。因此陈佩英非常注重幼时对他们的是非美丑的分辨和教导,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及时坚决纠正,绝不为了博得孩子一时的高兴而迁就。

幼时打好了基础,大了就顺心。有很多人羡慕他们,说他们的孩子不仅书读得好,而且还团结、友善又孝顺。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这对清华教授如何做到的?

1990年6月,子女获博士学位时与母亲陈佩英合影。女儿黄琼获 MIT 博士,儿子黄永刚获哈佛大学博士。

身教胜于言传

陈佩英在孩子的教育上从来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到。

平时两个大人时间都抓得非常紧。每天下班回家,除了做饭和基本家务劳动外,没有时间娱乐,吃过晚饭以后又立即投入工作。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回家自觉地先把每天的功课复习和预习完成。他们在上小学时就知道,如果晚上有球赛,必须提前把功课做完,才能看电视。

作为父母,他们从来都不需要逼迫孩子做功课,鼓励孩子们自觉追求上进。反观有些家长,好像也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嘴里不停叫着孩子们要念书,要做功课,而自己却在电视机前不肯下来,这样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在孩子们面前也不可能有威信。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这对清华教授如何做到的?

1955年,黄克智去苏联进修前与陈佩英结婚。

举个例子

儿子学英语,父亲陪听整四年

小儿子黄永强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跟着电视广播学英语。原本黄克智是可以教他的,但黄发音不够标准,怕影响孩子将来的英语不够纯正,因此决定让他跟着电视学习。而在这学习过程中,黄作为父亲每天下午陪着孩子听广播,这一陪就是整整四年。每天早晨上学前只要还有5分钟的多余时间,就必须背诵几个英语单词。所以永强的英语特别好。高中时第一次参加托福考试,在北大考场,与诸多研究生同考,他居然名列第一,离满分只差几分。

因为这个突出的成绩,他高中还没有毕业就被美国的中学选拔走了。17岁的孩子到美国一个没有中国学生的学校,离开亲人的寂寞,离开祖国的陌生生活,他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在美国高中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让美国的老师,同学刮目相看,为中国人争了光。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他获得了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学院三个美国顶级学校的全额奖学金。最后,他选择了斯坦福。为什么选择斯坦福呢?因为姐姐是麻省理工博士,哥哥是哈佛博士,他说我要选一个和他们不一样的学校试试。

对于他的选择,黄克智夫妇表示理解与支持。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这对清华教授如何做到的?

2003年,小儿子黄永强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举个例子

父亲先学再教亲自辅导

三个孩子中,老大是女儿,在那动荡的年代,毕业于清华附中。当时教授的子女被歧视,她被分配到清河毛纺厂做挡车工。挡车工的工作辛苦,每天要在纺织机前来回行走,下班后耳也聋,腿也肿,累得要命。这些体力上的困难还能克服,最要命的是上夜班,下班回家正值半夜三更,几个女孩结伴从清河骑车回清华,提心吊胆。作为家长,黄克智夫妇不听到开门声是睡不着觉的。

女儿工作一年后,黄克智考虑此非长久之计,提出要她全面复习功课,准备迎接将来可能的高考。这个想法,在当时盛行“读书无用”的氛围中简直就是白日做梦。但黄克智坚持认为:掌握科学知识永远是有用的。机会一旦来了就不会等人,只有自己准备好了等待机会。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这对清华教授如何做到的?

乐在其中,黄先生与女儿黄琼、儿子黄永刚摄于20世纪60年代。

于是,漫长而又煎熬的复习开始了。黄克智亲任辅导老师,帮着孩子一门一门课复习,每天不间断,平时女儿上白班还好说,一旦轮到上夜班那就成了一种煎熬。有人说,上夜班就算了嘛,何必在乎这一朝一夕。黄克智夫妇俩却坚信,只有把学习当成了常态才能养成终身习惯,不能因为客观原因而有所选择或放弃。

为了帮助女儿度过这个难关,夫妇俩索性不睡觉等着她回来,夫人做好吃的准备着,女儿一回到家后,吃口东西父女俩就开始念书。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孩子只有十七、八岁,白天强负荷劳动,回家来脑袋都快炸了,还要读书;而大人辛苦到半夜,第二天还要照常上班,谁也不轻松。几十年过去,夫妻俩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都还禁不住感叹:那个时候,夫妻俩只要有一个人意志不坚定就会中断,坚持就是胜利!就这样,一年多的时间里大部分功课已复习完,就剩化学和电学,因为这两门课对黄克智而言都是外行。

不久恢复高考的喜讯传来,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来辅导化学和电学,为了参加高考确有把握,黄先生硬是自己先学习一遍再来辅导孩子。就这样,父女二人抢先了一步,女儿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

勤奋才能多产,耕耘才有收获

很多人说黄家孩子有出息主要是遗传基因好,实际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勤奋。

举个例子

爸爸四点起,儿子三点起

黄家老二黄永刚在高考前一年,就不看任何电视节目,自己找了许多经典的数学题来练习。每天晚饭后他要做几十道课外代数题,由于他的努力,最后轻松地以力学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大。从小养成勤奋努力的习惯,直到现在他功成名就了,时间还是抓得非常紧。这位美国西北大学的冠名教授,2017年被选聘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又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每年要来清华指导工作六七次,从没有受时差的影响,到了北京就干活,非常皮实。

去年黄克智九十寿辰时,老伴总结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每天早上四点起床读书研究,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黄永刚接下来补充说他比父亲还早一小时,每天早上三点就起床……

黄克智的研究生杨卫院士到美国去考察,每次必去探望黄永刚。杨卫有看电影的爱好,黄永刚总是开车把他送到电影院后就自己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等电影结束后再去接他。杨卫说起此事,表示:“我在黄永刚面前感到惭愧!”

共同扶持,才能成就幸福人生

黄氏家庭教育自始至终贯彻一个“情”字,有了情才能有帮助别人牺牲自己的精神,形成“义”。有情有义,就会成就幸福人生。

举个例子

父亲借笔记,哥姐轮流辅导

30年前,北京市要举办一次小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竞赛。小儿子黄永强在清华附小念六年级,很想去,黄克智夫妇也鼓励儿子去报名。从报名到比赛只有一个月时间,此前黄永强从未摸过计算机,家里也没有计算机,如何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规律?只有全家总动员。

母亲陈佩英通过熟人找到一台早年的台式机,经协调在早6点到7点还没有上班前可以借给他们上机。因为时间紧迫,上课内容很多,孩子当场消化不了,父亲黄克智负责出面向讲课老师借来笔记,帮他复习。每天清晨6点由姐姐或哥哥轮流去现场辅导操作,母亲则负责准时在7点以前把早饭送到现场,全家总动员,辛苦一个月。永强勇夺北京市第一名!

自那以后他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乃至后来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

1996年,永强斯坦福大学本科毕业时,黄克智夫妇俩去参加了他的毕业典礼。大会突然宣布黄永强获得全工学院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当场由美国福特公司颁发5000美金奖金。听到这个消息,夫妻俩很激动,开心地看着儿子。没想到永强接过支票后立刻转身递给了母亲,说道:感谢妈妈!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这对清华教授如何做到的?

1988年,全家在美国合影。

每年年初,两个儿子都要把全家人的生日标在日历上,到时候谁也不会忘记互相祝贺。

陈佩英性格开朗,待人真诚、热情。生活中崇尚平等,但到关键时刻有家长权威。平时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孩子甚至可以跟大人开点没大没小的玩笑,但遇到重大、决策性问题,孩子必须首先听大人的意见。至今如此。

现在陈佩英坚持每天清晨起来和孩子聊聊天。黄氏一家三代虽然分布在天南海北,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仍然能做到对彼此的活动了如指掌。

这就是黄克智的家庭,一个和谐、团结、充满友爱的大家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