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黑龙江波涛 2019-07-18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1908-1991),德国籍女摄影家。1933年-1946年她在中国度过,拍摄了大量高质量照片。1991年Hedda Morrison在澳大利亚去世。她在中国13年间拍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和六千幅照片,是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珍贵资料。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编茅草,在旧社会茅草对于穷人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茅草屋,穷人不能建造好的房子只能造茅草屋,茅草不用花钱到处都是,较容易采集,而且能遮风挡雨,是穷人最理想的住所。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水车,靠人力脚踩的水车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犁田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挂面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书商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编竹篮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打铁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看到这张照片,小编当时就惊呆了,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麻布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代宝还家,看来那时候还是很讲究,佛像这些都不用“卖”呀,得用“请”这些字。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一个先生一个小孩,拿着的东西,小编表示不懂。后面还有一张特写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这个,应该是做什么吃的。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算命先生,从道具上看,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小编表示不知道是干啥的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不知道在干嘛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陀螺,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河北吴桥地区被称为bo。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因为在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修脸盆?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刺绣,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卖馄饨?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烙煎饼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雨伞商,“真不二价”,看来中国人做生意还是很有传统的。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安静,大师正在算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算命的先生,这个是高手,真正的高手。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风箱拉起来,干什么还是不知道
[转载]一组老照片:1933-1946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民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