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体系”一词最初为电影理论家所使用。在一些电影理论中,画面体系还用来剖析除了影片直接展现的内容之外的其他不同含义。比如,角色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这样一个镜头,也可以暗示人物内心的冲突,这与心理学中镜子和反射的象征意义有关。 画面体系还有更简单的解释,即在影片中通过画面和构图的重复来给影片叙事增添其他含义。这常为电影人及编剧所使用。重复的画面可能成为强有力的工具,用来反映影片主题、内涵,以及与影片故事情节明显相关或明显不同的象征意义。画面体系还能用来反映角色的成长,暗示重要的信息,还可以创建故事中没有明确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因此,不管电影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大部分电影多多少少都有各自的画面体系。 画面体系可能很精巧,影片中重复了某种构图、色彩或形象,虽然一开始不容易觉察到,但澘意识里已经被观众接受了。此时,可能有一些观众会注意到画面或构图的重复,并推断它们的含义,解读到故事的另一层含义而其他观众可能会完全错过这些关系,只看到影片的主要剧情。 画面体系也不是仅仅依靠重复画面来达到叙事目的。比如,在画面体系中,随着两个主要人物之间关系的不断加深,镜头里两人间的间距也慢慢靠近(通过站位或逐渐加大焦距,从视觉上压缩两者的纵深距离来实现);或者拍摄的角度慢慢从俯拍变成仰拍,以表明随着故事的发展,该角色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这个体系已经有计划的去实施,只用于强调那些有助于理解影片概念和主题的内容,这也是需要故事需要突出的东西。 朴赞郁的电影《老男孩》(2003)有一套复杂的画面体系。画面构图和象征形象的再三重复,给这个走火入魔的复仇故事增加了情感深度。 影片中,生意人吴大修遭人绑架,并被囚禁了15年。在此期间,他得知实施绑架的人已经杀害了他的妻子,自己还被诬陷成凶手没有任何理由,有一天大修突然被释放。当他晕倒在一家饭馆里后,与在这里工作的咪朵成了朋友。在咪朵的帮助下,大修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被海外家庭收养,而在自己被绑架时,女儿还是个孩子。被释放后不久,大修个陌生男子的电话,要他在5天内找出自己被绑架的原因否则就杀死咪朵;如果大修成功了,陌生男子将献出自己的生命。于是大修开始与时间赛跑,要救出咪朵,向杀害自己妻子、盗走自己15年人生的男子实施复仇。 有咪朵在身边,大修终于揭开了自己被囚禁的秘密:这一切都是一名叫佑真的富豪安排的。佑真与大修曾在同一所高中念书,他之所以囚禁大修,是因为大修散布了关于他与姐姐乱伦的流言,并造成佑真姐姐自杀身亡的惨剧。然而,令大修意想不到的是,在他终于与佑真见面时,佑真的复仇早就开始了。在大修被释放后,佑真一直在操控着一切,并让他与咪朵相爱。 影片最令人震惊的一件事情,是大修惶恐地发现咪朵其实就是自己以为15年前已经被人收养的女儿,佑真的复仇就是要让大修与自己的女儿发生乱伦关系。 《老男孩》的画面体系与影片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重复的构图和细节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更多的内涵,而是经常积极地参与到故事情节当中,在关键时刻推动剧情的发展。 比如,大修是在翻阅自己女儿不同年龄的相册时,才发现自己与女儿发生了乱伦。相册中有一张照片,就是影片开始时大修拿着的那张。佑真的姐姐在自杀的瞬间拍了一张照片,它在影片结尾处又出现在佑真的公寓里。 通过事件和画面的镜像对照而重复的手法还用在了故事设计上:大修发现佑真的阴谋后,从相册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佑真的姐姐与弟弟发生乱伦时,用镜子来端详自己;催眠师让大修盯着自己在窗户上反射出的身影来抹去与女儿乱伦的记忆;佑真的复仇就是要让大修与自己的女儿相恋并发生乱伦,这也是佑真自己生活的写照。 《老男孩》的重复技巧有很多,用来支撑影片的主题思想、增强故事的戏剧冲击力。这是大修在牢房里一直盯着的一幅画作,上面的题词写道:“ 欢笑,世界随你同欢笑,悲泣,唯有你独自悲泣”[出自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的《孤独》( Solitude)中的诗句]。大修被释放后,每当他被佑真设计的圈套逼到极其艰难的地步时,都会默默背诵这一诗句。在那幅画作中,人脸的表情模棱两可,很难看出那个人(是个和大修一样头发蓬乱的男人)到底是哭还是笑。 下图影片结尾时的一个镜头, 展示大修似乎已经抹去了与自己女儿乱伦的记忆,并与女儿团圆的情景。与那幅画作一样, 画面中的大修不知是笑还是哭,这意味着一种可怕的可能他还记得自己被诱骗而发生的乱伦。他那扭曲的表情看上去令人心碎,即便没有那幅画作上相似的人脸和诗句中孤独的主题所营造的情境,但他们之间的视觉联系,还是让这一时刻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变得更加复杂。 《老男孩》的画面体系很复杂,并巧妙地与叙事交织在一起,增强了故事题材和主题的戏剧感染力(这原本在故事中就已体现)。 ![]() 相对来说,贾森·雷特曼的电影《在云端》的画面体系就简单很多。在这部影片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画面和精彩时刻,比如画面构图的特别之处。在影片开页展示的一个镜头很是漂亮。 为了理解这个镜头拍得如何好,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影片的剧情。娜塔莉是位新员工,她发明了一套视频系统,可以远程解聘员工,从而为公司(专门提供裁员服务)节省大笔用于裁员专家飞赴业务的费用。瑞恩是公司的一名高级裁员专家,他觉得这个系统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接触,对它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于是公司老板让瑞恩负责娜塔莉的培训,把两人组成了一个团队,以便娜塔莉亲自体验如何解聘一个人。 在一段令人心痛的蒙太奇段落以展示员工看到自己被解聘时的反应之后,紧接的镜头是娜塔莉独自坐在摆满椅子的房间里等瑞恩。瑞恩回来接娜塔莉时,询问她是否有事,娜塔莉耸了耸肩没作回答。两人一起离开了。这就是那个镜头前后的故事情节,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是什么原因让这个镜头如此精彩。 事实上,这个镜头并不算特别复杂,它很好的将故事叙事结合在一起。这个镜头就是一个简单的全景,娜塔莉被空空的办公椅包围着。然而,如果更进一步分析,分解画面的各个视觉元素,研究它们在画面中的组合规律,以及其中的技术运用,一个更为复杂的景象就浮现出来了。 这是个全景镜头(画面中包含了人物的全身,以及周围大片的背景环境),围堵在娜塔莉周围的许多椅子都入画了,暗示当天有大批员工被她解聘了。同时娜塔莉在画面中看上去显得比较小,很孤独。镜头略微有点俯拍,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那些椅子是空空的。倘若换成水平角度拍摄,那么大部分后景的椅子会被前景的椅子挡住。俯拍还可以让娜塔莉看上去受到了挫折,显得脆弱和心烦意乱(俯拍通常用来表现人物的类似情绪)。 娜塔莉的位置是根据三分构图法来安排的,她所面对的一侧留有足够的视线空间,画面显得比较生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让人从视觉上和情感上都觉得,娜塔莉是被椅子挤到那个角落的(而如果她位于画面中间,就不能传达这种含义)。 摄影机与人物的距离加上光圈的选择,使画面的景深很大,避免观众的注意力只集中到娜塔莉身上,以保证那些椅子和人物一样对解读这个镜头有相同的重要作用(创作者可以拍成浅景深的效果,那样人物就能凸显出来)。这些构图策略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娜塔莉当时的真实感受,而后来她与瑞恩见面时表现得若无其事,并不是她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个镜头向观众表明,除了公司,娜塔莉并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她把自己人性情感的一面隐藏起来了,展现了一个现实的、被职业所影响的人。但这个镜头的动人之处和戏剧分量并不仅仅是构图规律运用的结果,其中的技术、综合抉择和叙事情境等在表达内涵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镜头之所以能给观众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视觉上的吸引,更重要的是对故事的共鸣和感动。 到目前为止,将画面体系与故事紧紧结合是运用画面体系最理想的一种方法,可以加深情感冲击力,让观众更加投入到影片的剧情中,为影片添增不同的意义,可以鼓励那些细心的观众,让他们重复观看这部电影。每次观影后,观众都能更深入地理解影片的故事。然而,画面体系的成功和效率还得依靠每一个有意义的、叙事吸引人的电影镜头。 画面是电影的重要部分,美好的画面更是吸引观众的一大利器。 |
|
来自: 昵称38696288 > 《微电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