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星爷和朱茵同台,二者巨大的形象反差吸引了一大波评论。翻了一下吓一跳,认为“星爷显得老是因为捐过骨髓”的评论比例着实有点高,截个屏看下。 图片来自网络 是网友相当然了,还是果真如此呢? 笔者问了几位医生,回复基本一致: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恢复到原来水平。 按照医生的说法,人体的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骨髓不但不影响身体健康,还能刺激造血干细胞生成,使生命力更旺盛! 所以,捐骨髓会老的快这件事纯属老百姓的相当然。但这件事反倒让笔者对骨髓捐赠和干细胞移植产生了兴趣。 图片来自网络 干细胞移植,是将健康人的骨髓干细胞注入患者体内,让其恢复造血功能的一种手术,用于治疗血液相关疾病,例如白血病、淋巴癌、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一些遗传性的血细胞缺陷病(比如镰刀型红血球疾病)。 准确来讲,干细胞移植应该叫干细胞移植,因为主要用的是干细胞的造血功能,而干细胞不仅来源于骨髓,还可以从外周血和脐带血中获取,由于骨髓中干细胞含量高,是主要的干细胞获取来源,所以就有了骨髓移植的说法,直到现在大家依然习惯用骨髓移植这一说法。 在医学上,但凡涉及移植,必然要考虑供体和受体之间的匹配和融洽问题。这就好比两个好不熟悉的人,要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才容易相处融洽,否则会出现互相嫌弃,甚至打架的情况。 同样,干细胞移植也是有条件的,不仅是受体会排斥外来供体,而且外来的干细胞也会对宿主产生反抗,影响患者的肠胃系统、粘膜、皮肤和肝脏,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患者的死亡,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由此可见,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成为干细胞移植的一大关键。 如何降低? 首先体现在供体的选择上。研究发现,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由人白细胞抗原HLA的基因决定的。简单来说,如果患者和捐赠者的HLA差异越小,捐赠者的干细胞越不容易对宿主产生反抗,风险越低。如果完全一致,就不会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 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HLA基因完全一致的概率为25%左右,如果是单卵生双胞胎就会完全一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父母人到中年,但为了救患白血病的孩子,拼命再生一个的原因了。 除了兄弟姐妹,血缘上最近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每个人的HLA基因一半和父亲相同,一半和母亲相同,也就是父亲或母亲的HLA基因与我们永远只有50%的相同,完全一致的概率为0。 但是,在没有更合适的骨髓捐献者的情况下,父母捐赠骨髓就成为最合适的方案了,但确实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当然,对患者来说,还有一种希望,就是同一民族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也有可能出现一致的HLA,虽然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但对患者来说也是一种希望。 也正因为此,骨髓捐献才显得非常重要。据2019年5月底数据,中华骨髓库的捐赠者还不到300万,捐赠数量越多意味着患者配型成功率越高,患者生的机会越大。 干细胞移植,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给造血功能出现障碍的患者重新植入一颗健康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让造血成为患者自己的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患者在移植之前应做一系列的血液与骨髓检查以确定疾病诊断、类型与疾病状态,以便确定适当的预处理方案、移植后原发病的监测及适当干预的策略。对患者来说有五大关要闯。 第一关就是预处理,也就是为患者清髓。简单来说就是要清除患者体内残留的恶性细胞,为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准备“空间”,抑制供者、患者双方的免疫系统,避免排斥。目前用的清髓方法主要是大剂量的化疗或者化疗联合全身放疗。但这样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毒性,足以对多种器官造成严重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死亡。有些患者要化疗很多次后才能达到移植的要求。 为了避免这些副作用,科学家们研发了一些列生物方法,来帮助患者清除造血干细胞。 科学家使用一种可以结合造血干细胞表面主要标记物c-kit的抗体,一旦发生结合就会导致“免疫缺陷小鼠”造血干细胞被清除。对于存在免疫功能的受体,科学家将c-kit抗体联合其他抗体使用,同时阻断细胞表面蛋白CD47,最终让巨噬细胞“吃掉”被c-kit抗体覆盖的靶细胞。 目前这项技术在小鼠模型上取得了成功,今后有望成功应用于人类免疫疾病、先天性代谢疾病以及一些癌症的治疗方面。 第二关是采集捐赠者的造血干细胞。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作全麻或局麻,通过骨髓穿刺技术,从捐献者髂骨中抽取骨髓血,对供者伤害较大。另一种是外周血中采集干细胞,由于外周血干细胞含量少,需要给捐献者注射动员剂,将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来。第一次采集前3-5天给供者注射动员剂,一般每天注射一次,注射3-5天后开始采集。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捐献者体内。目前运用较多的是后者,更为方便,和普通捐献成分血过程相同。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关将捐献者的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患者经过化疗之后,基本处于无免疫状态,需要送到无菌的移植仓进行移植手术。输注造血干细胞并不像一般的手术,而是类似于输液,将造血干细胞悬液袋送进患者的无菌仓,挂在患者的输液架上,输注入患者体内。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时间主要看看病人的情况,一般需要3个多小时。 第四关移植后感染。由于移植前需做大剂量化疗,患者免疫力降到了最低,术后感染成为主要死因。有一家医院采用一种药物细胞因子,可以使用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下降一半。” 第五关移植后排异。干细胞移植后易出现的排异现象有发热、皮肤潮红、皮疹、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除此还有一些严重的情况就是全血细胞减少、肝炎、严重腹泻、骨髓硬质和感染,更严重时还会出现并发症而致死。排异反应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也要做好监控。白血病患者干细胞移植成功后一年内如果没有出现排异现象,理论上说明骨髓配型比较合适。但依然要做好身体护理,注意休息,多做运动,饮食方面也要多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第五关复发。 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是影响干细胞移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长期生存率,是危及干细胞移植后病人生命的一大问题。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率大约在20%~30%。白血病复发的原因主要是与干细胞移植时白血病细胞的清除不彻底,即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较多和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不强有关。 五关之后,还需要在移植后两年内反复进行残留病变监测和供者细胞嵌合度检查,若在患者体内实现供者细胞完全嵌合,没有残留病变,且血象及重要脏器检查正常、无明显症状,才算真正成功。 据统计,约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可以达到3年以上的生存期,其中一些已经达到6年左右。这部分患者基本上可以认为已经治愈,因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后6年以上复发的情况极为罕见。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约80%的病人可存活3年以上,部分已存活5~6年以上,但仍有部分患者干细胞移植后短期内复发或产生严重的排他反应而死亡。 干细胞移植成功率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边我们期待科学家们在治疗方面的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效果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作为普通人,也可以捐献骨髓,为更多患者创造可以手术的机会。虽然骨髓捐赠属于公益,纯属自愿,但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在捐赠前需要慎重考虑,避免出现“悔捐”的情况,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 对于近期个别捐赠者出现悔捐的情况,我们不能谴责,毕竟当初能决定捐献也是一份爱心,值得称赞。而且不管是全世界,还是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及现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都认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完全自愿地选择是否捐献骨髓,其身份资料不得被泄露。这也是全世界正规造血干细胞捐献配对组织的通行规定。 希望每一位骨髓捐献者在登记时,要认真了解血液科学知识和相关常识,熟悉捐献流程,做好配偶和直系亲属的思想工作,避免做出悔捐的选择,尤其是在患者已经进入干细胞移植手术流程之后。 从中华骨髓库网站“申请入库”说明页可以看到,18至45周岁身体健康、符合献血条件的中国公民,在献血点献血的同时即可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