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商帮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看见就看我 2019-07-18

一连几天如约地坐在荧屏前看完了央视九套播出的5集电视专题片《天下徽商》,对于曾经叱咤商界风云三百多年的地域商帮,几多感慨,又几分惆怅。明清两代,徽商与晋商、潮商并称三大地域商帮,各显其长,各行其道。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让人们记住晋商敢爱敢恨,敢闯敢拼的群体形象。一部电视连续剧《情满珠江》让人们赞叹潮商的儿女情长、家国情怀的感人形象。改革开放四十年过去了,为什么没有一部文艺作品去讴歌赞美徽商的正面形象?还是那只徽骆驼吗?为什么不是一只虎与狼。还是钟爱那只乌纱帽和绣花鞋?为什么不是终极关怀的修身齐家功夫。永利皇宫463官网

特别感谢《天下徽商》剧组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全方位地为我们呈现了明清两代称雄于世的徽商萌芽、发展、繁盛、衰落的历史场景,画面唯美,情景交融,解说词发人深省。五集专题片分别为《寄命于商》《扬州明月》《金字招牌》《徽州女人》《往事如烟》,既相互贯通,又独立成篇。《寄命于商》诠释徽州人受制于生计,被迫外出行商;《扬州明月》讲述徽州盐商的历史作用与地位;《金字招牌》展现了由徽商创制的一个个中华老字号前世今生的故事;《徽州女人》叙述了徽州女人默默无闻的奉献以及生活中的隐忍与艰辛;《往事如烟》透视了徽州茶商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烟火下走向衰落的悲惨命运。

《天下徽商》无疑对了解徽商历史,弘扬徽商精神,继承徽商传统,推动徽商研究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宣传徽州文化,展现徽州风貌起到巨大的广告效应。然而,作为一部反映地域商帮的专题片,我以为,专题片虽然大部分场景取自徽州,但专题片的主题思想或主旋律缺少地域特征,对徽商的理解与诠释也仅限于学者专家层面,一代徽商的辉煌过去了,但徽商的家族和后人还在,徽商的精神在新一代执政者手中还在传承,他们的声音却听不见了。如果说的严重一点,不接地气,圈内文化。

其次,专题片碎片化,一地鸡毛,虽然每个故事矶矶如珠,但缺少一根丝线串连起来,看完后总是提不起精神,有点悲凉清冷之感。特别将好色、健讼、俭啬、刻薄归结为徽商形象时,更是后背心发凉。徽商那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价值取向被淡忘了。

联想到最近阅读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该书马伯庸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撷取明朝六个民间纷争的故事,其中有三个故事来源于徽州。《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桩税收款项在徽州府六县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徽州府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学子与风水的关系纷争,笔代表学子,灰代表山民取山石烧制石灰,烧石灰动了龙脉,影响了学子赴京赶考的成绩。《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罗氏家族一桩长达八年的民间庙产争夺案。罗氏家族在杨干村祖先墓旁盖了一个家庙,原本是给族人祭祀祖先之用,后渐渐为一处佛教的场所,当有和尚住持后,认为这一家庙是公共庙堂,引发纷争。

掩卷沉思,我总觉得几个故事隐含着一种徽州民间乡人、士人的一股力量。只为讨回一个公道,只为地域和家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得失,前仆后继,年复一年,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此情此状,不亚于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也许这才是真正徽商的土壤,这才是徽商的基因。

一个地域商帮的兴衰,既受制于资源短缺,又得益于资源的独有。既受制于观念陈旧,又得益于价值取向的坚定。,也是一种制度的终结。明清两代中国对外贸易不外乎丝绸、茶叶、陶瓷等,而这些商品正是徽州富足的物产。明清两代盐、铁垄断经营,信奉学而优则仕的徽商,贾而好儒,亦官亦商,或官商联手,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徽商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天下徽商》的成功,得益于徽商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书档案和精美绝伦的徽派建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总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出现惊人的相似和反复,又一代徽州人从徽州走了出去,徽州人口再一次出现负增长,也有一批成功的徽州人回到故里投资兴业,相信一个轮回后,又是一部精彩的《天下徽商》。

图片摄于徽州黟县拾庭画驿精品民宿客栈,与文意无关。

本文作者戴贤坤。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微在旅途》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