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幅画的渊源,是在黄君璧之前,清代人华喦(音huà yán)于公元1735年原创了《金屋春深图》,189年后,清代人蒋涟临摹了《金屋春深图》(现由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又过了95年,黄君璧先生对华喦原作进行了传移摹写。 黄君璧,摄于1936年▲ 1 关于“传移摹写” 什么是“传移摹写”?该词出自古代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六法之一,“传移摹写”或“传移,摹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黄君璧先生在《国画六法的研释》中,把“传移摹写”放在六法中的首位: 我将六法的次序排列为:一、传移模写;二、经营位置;三、应物象形;四、骨法用笔;五、随类赋彩;六、气韵生动。其实,既然要传移摹写,那不啻是临摹,既属临摹,则无须去应物象形了,祇是学画的进程需要经过临摹的功夫,以求挥写熟练而已,到经营位置,应物象形的时候,已经是创作的阶段,殊不能在同一作品同时应用。 黄君璧先生说这番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自己的绘画经历就是从临摹开始,他经历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临摹古画的如痴如狂的阶段,他在临摹中领会古人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举凡各代名家如李唐、王蒙、沈周、石溪、石涛等人的画作,一经黄君璧临摹,便能奇迹般地焕然一新、熠熠生辉。 广东省美术馆藏有清代画家华喦的《金屋春深图》,以及黄君璧临摹的同样的作品,“两件作品相似度达到99%,可以判断黄君璧原封不动地将华喦的作品临摹了一遍。黄君璧把华喦原画上的款都照搬了一次,同时也落了自己的款。”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说道,这也被认为是黄君璧摹古的精湛艺术功底。而1924年,黄君璧临摹此画时才27岁。 2 画中美人是谁? 画中的美人是谁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金屋春深图》原作: 华喦(1682-1756年)是清代中期“扬州画派”重要画家,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以人物、山水、花鸟见长,对清中叶以后之花鸟画影响甚大。《金屋春深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是其人物画代表作。 作者题诗曰:“金屋春深晓起迟,云鬟慵整乱如丝。内厨几日无宣唤,不向君王索荔枝。乙卯夏日写于帘屋,新罗山人华喦”。“乙卯”乃雍正十三年(1735年),时年华喦五十四岁。从题诗可知,此图所写乃杨贵妃,表现的是杨贵妃晓妆晚起的情景。明黄色的龙纹帷帐之下,杨贵妃独自一人抚几而坐,仿佛若有所思,隐约透露出一股清冷和孤寂之感。 考证众多史料证明,缠足风俗开始于北宋而兴起于南宋。所以问题来了,杨贵妃是唐朝人,但这幅画里不但所绘的美女是一身清人服饰,还裹着小脚?原来,华喦自幼酷爱绘画,但是家贫失学,漂泊流寓,他的艺术养分来源于明清主流画法,未见其上追唐宋。据此亦可见,其书画鉴定中之时代风格。 3 为何临摹? 那么,《金屋春深图》两张仿品与华喦的原作之间有什么关系,清代蒋涟和黄君璧为何会同时对此画进行摹写? 从题跋来看,蒋涟的摹本上并无蒋涟款识和钤印,仅有吴荣光题识:“金屋春深晓起退,云鬟慵整乱如丝。内厨几日无宣唤,不向君王索荔枝。乙卯夏日写于帘屋,新罗山人华喦。道光己丑五月,顺德蒋涟临本,南海吴荣光录题”。钤白文方印“吴荣光印”。 原来,华喦的这件《金屋春深图》流传有绪,历经郑燮、项源、张元曾、吴荣光 、何冠五、何曼庵、朱光等清代乾隆以来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书画鉴藏家所珍藏。“道光己丑”为1829年。因华喦原作曾经吴荣光鉴藏,故有理由相信,蒋涟临本乃应吴荣光之请而作。 而黄君璧的摹本中,除实录华喦题识外,还在画中心之左侧边沿署小字曰:“甲子夏,临于何氏田溪书屋,黄君璧”,钤朱文印“允宣”及“君璧所有书画”。华喦原作曾经何冠五田溪书屋鉴藏,因此可知,黄君璧临作也和蒋涟一样,都是受当时的华喦原作收藏者邀请而特意临摹的。 大家是否发现,黄君璧的临作上的题跋特别多?原来在黄君璧临作完成之后,原画收藏的主人何冠五及其他文化名流如陈述叔、黄慕韩、黄汉纯、张大千等均在黄氏临作上题咏殆遍,增添了作品的艺术与文献价值。 其中,张大千的题跋曰: “维扬三到鬓成丝,潦倒何堪老画师。 定有怜才出红粉,不教倾盖卖鹾儿。 写出风鬟雾鬓姿,睡容窈窕足堪思。 凌波暗露春消息,犹向唐宫赋荔支。 裹足始于五代,则新罗此幅非太真也,审倘亦蒲东会真之类也耶?君璧道兄以所临本见视,笔情幽邈,直可乱真,即席属题,率书博笑。太千弟爱,时癸卯十月朔一日也”。 钤白文印“蜀郡张爱”。 从三画不难看出,无论原画,抑或临作,均流传有绪,倍受时人和后人激赏,很显然,其传移模写的意义,已远远超出绘画本身,融合在诗意、画意与情谊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