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了浙江台州警方侦破的一起特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降糖类保健食品案,犯罪嫌疑人将含有盐酸苯乙双胍、格列苯脲和盐酸二甲双胍等药品成分的商品包装成保健食品,编造一个“国食健字”的编号,就对外销售。 糖尿病保健品对血糖其实只起到辅助调节的作用,能迅速降糖的“保健品”很可能已被不良商家添加了西药成分。 此次案件中查出的格列苯脲和盐酸二甲双胍都是口服降糖药中常见的成分,如果患者在不适合的情况下,长期大量服用,会发生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轻则损害肝、肾功能,重则导致死亡。 客观地讲,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那么,常用的降糖药物到底有哪些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如何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呢? 口服降糖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1. 低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降糖药物的应用。磺脲类、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可以增加低血糖的风险。使用这些药物时要加强监测血糖,尤其是老年人及体弱消瘦者,药物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以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2. 体重增加 体重增加是促胰岛素分泌剂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肥胖患者应尽量避免首选上述药物治疗。 3. 胃肠道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所致消化道反应比较常见,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初期用药或空腹用药时候可导致胃肠胀气和肠鸣音亢进等不良反应。 建议患者在服用时从小剂量开始用起,逐渐增加给药剂量。 4. 心血管疾病风险 罗格列酮可增加心肌梗死风险和心衰的风险,应严格规范其临床使用。 5. 肝功能损害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使用不当有可能会产生肝毒性,因此建议治疗第一年每2个月测一次肝功能,如果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大于正常上限2.5倍,要立即停止使用。 6. 乳酸酸中毒 乳酸酸中毒是双胍类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使用非常广泛的二甲双胍,乳酸酸中毒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因此肾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等患者,应禁用二甲双胍。 7. 膀胱癌、泌尿系感染 使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会导致泌尿系感染。膀胱癌患者或有膀胱癌病史患者应避免使用此药,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血尿、尿痛、尿频、尿急或排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就诊。 如何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1. 注意服药时间 2. 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饮食可以维持合理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负荷等,规律地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等。 因此,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不可少。 3. 坚持长期用药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后认为自己的症状有所缓解或者是症状消失就不用服用药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即便服药一段时间后,发现血糖已经达标,也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根治了,如果立即停药,血糖水平很有可能会再次升高。因此,建议大家一定不要擅自停药。 药娃温馨提示: 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与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晚期这五种情况下,应禁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 本文由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陈昕晟供稿。 *声明:本文由入驻新浪健康养生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健康养生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