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的回忆——捕蝉趣事

 郑王静晓 2019-07-18

每年到了六月,热烈的蝉鸣声在我们房前屋后的树枝上此起彼伏,占据了我们整过的声乐世界,好不恬躁。

鸟儿们似乎自知比不过蝉们的天然歌喉,只好躲进丛林的深处聊着家常话去了。

记得在中学初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曾经读过鲁迅弟弟周建人先生的《蝉》,依稀记得他对蝉的生态很有研究,说蝉一生要在地下经过三年的蜕变,才得以在阳光下三四个月的纵情歌唱,从此又要经过地下的三年的黑暗世界。所以他说,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蝉鸣带给我们的烦躁。

确实,,对于成年人的我们来说,嘹亮的蝉鸣声已经无法把我们的听觉诱惑,纷繁的生活已经把我们压得只对钞票感兴趣,很多童年的趣事随着岁月的流逝烟消云散了。

流金九月,走在山上,蝉声随同落叶的飘零越去越远,属于它们的舞台快要在这个季节的尽头谢幕了。从远处传来稀疏的蝉鸣声中,似乎听出了他们隐含的哀伤,毕竟对于生命的留恋,是所有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这时候突然有了一种捉蝉的冲动,虽然四周的树枝上并没有蝉的踪迹。那是一种多少年来没有的久违的感觉。

童年时代,每当夏天到来,蝉们用它独特的音乐弹奏夏的主题歌,那时,捉蝉是我们整个夏秋季节最大的乐趣。

其实,蝉的警觉性非常高,它有两对非常薄而透明的羽翼,一长一短,一大一小,相互对称。它还有一双几乎可以三百六十度转动的眼睛,鼓凸在前额之上,便于它发现敌情而快速逃逸,据说它的那两对薄羽翼能每秒中振动一百多次。它还有一对约一寸长的触角,能为它提供前头的空间位置的距离。所以,捕捉蝉是一个相当难的技术活儿。

 一般蝉在鸣唱的时候警惕性最高,当你出现在它的两米之内,它就带着它最后的音调一个转身一眨眼就不见了,让你呆立在原地跺脚,眼看它逃之夭夭。因此捉蝉的最佳时机是在它处于休息的状态中,你必须躬着身,捏手捏脚消无声息靠近它,整个身体必须低于它所处的位置,窝着手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出击逮住它。这时它会发出刺耳的鸣叫,两对翅膀噗啦噗啦地挣扎不停,似乎是抗议你搞突然袭击,要求重新再来。

那时候逮到一个蝉非常的开心,捕捉过程也感觉非常刺激,犹如志愿军战士摸美国鬼子的夜哨。当然,失手也非常多,因为有时候蝉所在的位置有点高,你必须要爬到树上才能施以下手。有时你才刚开始爬树它就跑了,让你气馁了很久。

后来,不知道谁最先发明了新的捕捉工具:就是用一小块稍微薄点的竹篾扎个圆圈,然后把它固定在一根约两米左右的细长竹子的顶端,找一些蜘蛛网缠在上面,因为蜘蛛网有极强的粘性,这样有了这个“现代化”工具,再次出击,不论高低,就不用爬树了,而成功率也高多了。

被逮住的蝉成了我们童年时代夏秋季节的玩物,有的被掐断了翅膀,让它再也飞不起来,就在地上爬来爬去。有的我们用妈妈衲布鞋底的棉线,拴住它的脚大腿,像放风筝一样的让它在头顶上飞,不过由于绳子重力的原因,它飞不了多久就坠落了下来,我们又重复地把它抛掷到空中,让它再次起飞,直到把它累死了去。

一下子,好多年就这样过去了。童年时代的好多的趣事被岁月的流水冲洗的印迹斑驳模糊。但我还记得好像听大人们说,如果有人先天性的嗓子沙哑,生吃几个蝉就能嗓子变好的,现在想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