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中行(中)

 卜宪玲 2019-07-18


我想在每一个中国城市里都会有一个人民公园吧。可是此行之前,有两位朋友都提到了去成都要去人民公园。成都的人民公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落脚成都的第二天,我们三人便以最“人民”的方式,从住处骑行去人民公园逛逛。

天阴沉沉的,似有若无地零零星星地飘着点小雨,很凉爽。我们导航到达的应该是一个偏门,门口一个手持钢枪背插刺刀的战士石雕塑像,底座上写着“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隐隐感到这个公园可能是一个抗日纪念馆。走进去,几个刚刚晨练完的老人迎面走出来,满面红光。园里的绿植繁茂葱茏,苍翠欲滴。丝毫没有方向感,便顺着弯弯曲曲的绿植夹道前行。前面是一个塑群,妻子依别丈夫,母亲挥别儿子,那丈夫深情的眼眸,儿子眷恋的回望,让人有想流泪的酸楚。 塑群后面,壮士出川的文化墙,造型错落古朴,铿锵有力,上面有关于川军出川及抗日情节的简单介绍,网搜又作了进一步了解,这也是此行的一个收获。同时了解到电视剧《壮士出川》,应该补看一下。

停停走走,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耸立在眼前。我们三人吭吭哧哧地辨认着碑上的古体大字:“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保路,保路运动。”小秦张口说道。小秦是个好学生,课本上学过的知识都记得很清楚,立刻想起了这个历史知识,而我和小董只觉得这个词有点儿熟悉罢了。三个人共同补课,回顾历史。这座纪念碑建于1913年,是当时川路总公司为了纪念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烈士而修建的。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直接引燃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走出辛亥革命广场,这个公园才真的像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了。游人还少,小路静谧清幽,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流清清,人工湖晨雾缭绕,鹤鸣茶社依溪临湖而设,竹制的桌椅摆成一片,周围竹树葱茏,青藤环绕。已有不少客人三五成群地围着桌子坐下来,打起了扑克。据说当地的居民常常以十几元的茶钱坐在这里从早晨消磨到傍晚,也许这才是成都慢生活最真实的体现吧。两位姑娘又燃起了拍照热情,作为游客的我们,即便真的坐下来喝茶,估计也没有那份悠然的心情,能有机会驻足一看也算是一次清修了。

在人民公园游荡一个上午,还有兰草园、盆景园、假山、小亭等等,到最后才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下,从《公园记》中了解到,这个公园原来始建于1911年,是中国最早的几个公设园林之一,据说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公园”二字命名的公园,未曾考证。


(六)武侯祠

无论是有文化的没文化的中国人,大概从儿童时期就知道诸葛亮,但并不是知道诸葛亮的人都知道武侯祠,更不一定知道成都的武侯祠为什么大门上写着的却是“汉昭烈庙”几个大字。这里有个历史和几经变迁的故事。刘备病逝白帝城后移柩成都,葬于惠陵。因其谥号“汉昭烈帝”在惠陵旁建庙汉昭烈庙。诸葛亮生前受封“武乡侯”,逝后被追封“忠武侯”,后人在汉昭烈庙旁建诸葛亮专祠——武侯祠拜祭。可是由于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出现了丞相祠堂香火盛,帝王庙前行人稀的现象,大概为了平衡这种现象,几经变化,在明朝时将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中,形成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合一的格局。可是人们不管门额上挂着的什么,仍然称以“武侯祠”,代代相传至今。

这里可以当作是三国文化博物馆。依照君臣尊卑有别,前君后臣,两殿分设。刘备殿中两旁关张同供。诸葛亮殿大门两旁是岳飞的草书《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的石刻。从碑刻前缓缓走过,不懂书法的人也能感受到一种遒劲的力量。殿中是诸葛亮的塑像,两旁还有两尊,分别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院中的回廊里有诸葛亮的生平主要时段和事迹介绍,多数之前都已知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用这二十八个字写近尽了诸葛亮的一生。我将寥寥所知讲给同行的两位姑娘,两人多有感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时期是这样的。现在这里地处闹市,一派繁华,游人如织。人们一拨一拨地进来又出去,吵吵嚷嚷,却极少有人细细品读。我也随着走进来,心里想着诸葛先生会不会很烦。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是不是也算到了1800年后的今天,坐在这里迎来送往,以这样的方式接受人们的观赏而非拜祭,虔诚的和不虔诚的。

我的学生兼忘年小友刘笑纯对诸葛亮的崇拜到了极致,她在儿童时期就在家里用硬纸板制作诸葛亮牌位祭拜,初中时以赋体写出几百字的祭文。知悉我去成都,发信息给我说:“替我拜拜诸葛爷爷。”我站在诸葛先生像前,以规范的姿势,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缓缓移到胸前,深深三鞠躬。又重新拜道:“诸葛先生,山东济宁卜宪玲代刘笑纯前来拜谒。”发视频给她,了此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武侯祠里的红墙夹道。出诸葛亮殿往西,经桂荷楼,就来到红墙夹道。红墙鲜艳亮丽,墙外绿竹清脆,枝叶扶疏,色彩相衬相映。小道弯曲迂回,静谧幽深,走在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恍惚是另一个世界。我们在红墙夹道中漫步,选取各种不同的角度拍照,可喜地发现,有一些人总是跟着我们的节奏选取角度,这让两位美女充满自信,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七)杜甫草堂

游览杜甫草堂是在成都的最后一天,从四川博物院出来已经下午四点多了,杜甫草堂骑行几分钟即到。可能是时间的原因,草堂门口不像其它景点那样热闹,门面也不像其它地方气派堂皇,给人一种淡然清净之感,正好契合对草堂的想象。门上的匾额和门口两幅楹联也都是简朴的风格,仔细辨读两幅楹联,一副是:“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另一幅是:“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没有注意是什么时代何人所写,但觉得这两副对联真是好极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拖家带口来到成都,穷困潦倒,在众多朋友的支助下建立草堂寓所。虽然仅仅住了四年,却创作诗作二百多首。一首《蜀相》,同丞相祠堂一起大名垂宇宙,可是最终,又能有几位旧人同他一起“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呢?

漫步草堂,这里是一座设计精巧的园林,里面小桥流水,竹树掩映,秀丽清幽,几乎一步一景,每一处景致都与诗圣的名句相携相承:“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勾”……少陵碑亭是是个以茅草为顶的小亭,里面的石碑上刻着“少陵草堂”几个大字,是清雍正朝果亲王允礼的笔迹。这个果亲王应该就是《甄嬛传》中那个甄嬛爱了一生负了一生的果亲王了。在武侯祠中也看到 他题写的匾额,据说是果亲王奉命送达赖进藏,途径成都时拜谒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时留下的。园中的碑廊也是我们喜欢的地方,廊下的墙面上刻满不同时代不同名人的书法,书写的都是诗圣杜甫的整首诗,草书隶书楷书行书,行云流水,潇洒俊逸,我们三个在碑廊流连许久,读诗赏字,兴致盎然。

沿着幽静的小路缓缓前行,远远的看见几间草房,我说那估计就是传说中的草堂了。小董在手机上搜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复习,说要读完了再参观,这样才更有感觉。其实哪里还是那座为秋风所破的茅屋呢?如今的茅屋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象征罢了。小秦开玩笑说,我看面积还不小,起码一百多平米。大家哈哈大笑,顿时忘了千年前那阵讨厌的秋风了。天渐渐暗下来,我们坐在园中小憩,见有当地居民开始陆续来园中休闲,便绕一览亭略作停留,出北门,结束杜甫草堂的游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