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语言暴力

 汐钰文艺范 2019-07-18
  《论语·颜渊》上有句话:“驷不及舌。”意思是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借此提醒人们“话到嘴边留半句”。现代人或许会把这话看作老生常谈,并加以嘲笑。从某种意义上讲,“敏于行,讷于言”这样的箴言对于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来说,只不过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罢了。信息时代,众声喧哗。舌头的狂欢,已成为这个时代最炫目的风景线;隔空对骂,也就在所难免了。

  “驷不及舌”这四个字表达了古人建立在敬畏语言基础上的自我节制。《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留给读者的似乎是逞一时口舌之快的形象——其实这不过是小说家言罢了,在《诸葛亮集·论诸子》中,诸葛亮对于古代那些号称“三寸不烂之舌”的苏秦、张仪之流发表了这样的看法:“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由此可见,对苏秦、张仪之流,诸葛亮还是有些鄙视的。

  尽管如此,苏秦和张仪还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获得了许多好处,原因就在于“三寸不烂之舌”的威力是人们难以估量的。而今,网络上圈地自萌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而故作惊人之语的语言暴力者则多如过江之鲫。

  唐弢在《琐忆》一文中这样描写鲁迅先生对夸夸其谈的学者的反感:“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由此可见,因舌头的狂欢而产生的“烂泥塘”是贻害无穷的,应该加以警惕。

  更为可怕的是,如果任由“烂泥塘”发展下去,语言暴力或许就会泛滥成灾。夸夸其谈往往与自我膨胀有关。面对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任何有理有据的辩论都是徒劳的——因为对方之所以夸夸其谈,就是抱定了“我就是真理化身”的宗旨。这样一来,就把所有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沟通桥梁都给拆掉了。

  当然,我们要强调一点:辩论双方必须遵守一定的标准。至于那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乱象,可能就是标准不一或鸡同鸭讲之故。辩论的最终结果是要以理服人,因此,我们必须要让这个“理”公平公正,令人心服口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