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同谷到成都十二首纪行诗的第十二首《成都府》,是到达今四川省成都市时所作。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唐肃宗以上皇(唐玄宗)幸蜀,升蜀郡为成都府,并建号南京,改成都守为尹,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罢京号。唐朝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驻此。 《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自译: 暮色沉沉桑榆枝,夕阳照我征衣裳。 一路征程山川异,岁末忽在天一方。 所遇均为异乡人,未料何日见故乡。 大江浩荡东流去,游子离家岁月长。 城中华屋高楼立,寒冬腊月树木苍。 人声鼎沸大都会,歌舞升平器乐响。 华美都市无所适,侧身遥望远山梁。 入夜鸟雀各归巢,战火中原渺茫茫。 月亮初升挂天边,繁星闪烁尚争光。 客旅他乡从古有,我又何苦自哀伤。 杜甫一家在十二月一日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出发,经过了十几天的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了西川首府成都。成都的富庶繁华让他惊喜,但转念间他又为故乡难回而伤感。就在这悲喜交集的情绪中,他要为长期客居而打算。杜甫觉得自己不适应住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一家人起初住在城外的浣花溪寺,后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觅得一块地方修建茅屋居住,杜甫在开始准备营建草堂时作有一首《卜居》: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鸳鸯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这便是后世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创作诗歌二百余首。 杜甫自同谷至成都十二首纪行诗的写作地点(后七首)。 成都杜甫草堂南门。 
杜甫草堂茅屋故居。 
杜甫草堂故居柴门。 杜甫草堂影壁。 “少陵草堂”碑亭。

杜甫草堂工部祠。

杜甫草堂大雅堂。

杜甫半身铜像。
|